【资料图】

记者从今日(5日)召开的北京市“科技赋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北京市目前已建成以大气环境信息综合分析、月度季度空气质量趋势预测分析、空气质量动态统计预报模型系统、多模型数值模拟预报系统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预报预警技术体系,已逐步实现3—5天的准确预报和7—10天的趋势预测,准确预测污染过程,为提前启动措施、削减污染物浓度峰值、降低污染物积累速度发挥积极作用。

自2012年起,北京市按新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城市PM2.5实时监测系统并逐小时对社会发布,综合应用自动监测技术、组分监测技术、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及地基雷达监测技术等手段,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天空地三维立体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北京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变化情况。

同时,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有机融合,建立千余个小型化传感器组成的街乡镇高密度监测网络。通过智能识别监测数据,建立动态网格污染研判评估系统,为生态环境执法提供精准依据,实现由传统现场“点对点”监管模式向远程“点对面”模式的转变;此外通过构建“市、区、街乡镇”三级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了大气PM2.5污染的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相关部门介绍,热点网格、车载移动监测、在线监控等技术手段成为环境执法的“秘密武器”,也探索性开展了无人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执法监管的科技化和精准化水平。覆盖街乡镇的高密度监测网络,开展动态网格污染研判评估、获取污染高值区域和点位,为监管执法提供精准依据。重型柴油车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几十万辆重型柴油车的实时监控。

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六项主要污染物首次全面达标。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PM2.5来源解析、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污染源非现场监测等多个方向持续加大科研力度,产生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有力支撑了空气质量改善。

除传统的环境要素外,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监测等体系的构建也已纳入工作安排。

下一步,北京将进一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监测领域的深度应用,打造国际领先的生态环境监测“智能感知”创新示范基地,借助科技力量全力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前进。

(总台记者 王胜东 胡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