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不是一个人做了多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一群人坚持做了许多平凡的小事。

今年的12月5日,是第37个国际志愿者日。疫情之下,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志愿者,他们挺身而出、勇敢逆行,步履匆匆、以岗为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他们奋战在每个需要的地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疫情期间,志愿者认真听从社区的安排部署,他们把自己看作螺丝钉,核酸检测扫码登记、秩序维护、入户安装/拆卸门磁、大数据流调……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志愿者们每天还需要完成本职工作、照顾家庭,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只为群众方便。

11月下旬,密云气温陡然下降,负责户外核酸扫码的志愿者直面严寒,毫不退缩,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进行核酸扫码,呼出的气体遇到冷空气立刻凝结成霜花附在面罩上,手指冻得发僵,用于扫码的手机也由于温度过低而偶尔卡顿,他们没有丝毫怨言,而是耐心地安抚等候的居民,坚持完成扫码工作。

有一位宝妈志愿者,她在手机上看到招募志愿者的信息,立即报名。“家乡需要我,我随时待命,义无反顾。”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这一关键时刻,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家中2岁的孩子。当丈夫知道她的想法后,表示无条件支持,承担起照顾孩子和家里的任务。在她每次出门志愿的时候,2岁的孩子即便心中不舍,也会懂事地说:“妈妈去做核酸了,妈妈加油!”家人的理解、支持与鼓励,让志愿者更加坚定信心,干劲十足完成好志愿服务工作。

他们让爱的薪火生生不息

在缓解社区和居民燃眉之急的同时,志愿者们也把同舟共济、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传递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

入户的时候,志愿者们跟着医护人员,挨家挨户为隔离人员进行核酸。有时身上背了几百多个试剂管一口气爬六楼,在克服体能上的挑战的同时,志愿者们不忘对那些被隔离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安抚劝导,提醒他们隔离期间的注意事项。

“大爷您慢点,小心别碰着,没有手机没关系,身份证带了吗,我帮您刷卡看一下~”在商超入口扫码测温、引导提示的时候,遇到行动不便、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志愿者们会耐心地引导老人刷身份证或者社保卡,帮助他们查验系统完成健康宝查询和登记。他们用温暖的语言和坚定的行动,助力保供任务,纾解商超物资准备、配送人员不足的压力,守护好老百姓的“菜篮子”和“米袋子”。

“今天又是您呀!”“这么冷的天还在外面给我们做核酸,你们辛苦了啊!”“社区很需要像你们这样的志愿者!”“你们吃饭了吗?”这些最家常的问候,无形中给志愿者们带来了温暖的回馈,给予了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他们在服务中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每次上岗前,志愿者之间会互相帮助穿戴防护装备,并检查规范性密闭性。在具体服务过程中,搭档之间分工协作,有序配合,疲惫的时候更是相互打气彼此鼓励。无论走了多少户爬了多少楼,无论解答了多少次的疑问,在面对下一个居民的时候,志愿者们依然保持细致耐心的态度,传递坚定暖心的力量。

不少志愿者刚完成上一项任务,又报名投入到下一个任务中去。志愿者姚春元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长期“扎根”社区的“老”志愿者,在认真接受岗前培训的同时,他经常及时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让自己更快地适应角色转变、更好地帮助服务群众,还会在微信群中和其他志愿者分享交流。最让他感动的是,身边的志愿者虽然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但到了任务现场大家都能马上融入工作,肩并肩一同作战,这种携手共进的志愿氛围也深深感染着他。

他们在志愿服务中成长、历练

志愿精神,已成为越来越多密云青年的价值选择。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许多密云青年积极响应号召,用初心和担当、爱心和坚守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用一次次的“逆行”,汇聚了温暖的志愿微光。

王天琦是一位90后青年志愿者,在他看来,距离、时间、岗位任务都不是问题,哪个社区、哪个点位需要人手,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本轮疫情中,他主动承担起了檀营社区点位志愿者联络人的职责,在做好自己报名的志愿任务之外,还积极协助社区进行志愿者的调度服务工作。

“上午8:30到街道办事处领取当日志愿者所需的物资;骑着共享单车前往各个社区挨个发放物资,保证9点到全部发放完毕;回到所服务的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晚上6点结束服务回家。”一周连续7天,王天琦都是按照这样的时间表坚守岗位,在志愿者中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其他志愿者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送物资时冻得通红的双手,和骑着单车在寒风中远去的背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高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