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这两天地里都没农活,在家的都过来一趟,我们开个院坝会。”
(相关资料图)
寒冬时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玉龙镇大寨社区三组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在接到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云的电话后,10多名居民代表陆续到来。
当天的温度降到了4℃,硬化的水泥地不能生火。有人提议:“到路边的地头去开嘛,先烤起疙瘩火,再摆龙门阵。”
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于是院坝会选在了一处开阔地。勤快的庄稼人总会在天气还未转凉的时候,上山捡拾干枯脱落的树枝,回来后将其堆放在屋檐下或门口的土地边上,待晾干晒透后用于冬季取暖。
疙瘩火烧起来后,大家围成了一个圈。驻村第一书记马礼前率先开腔:“党的二十大报告里说了,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场的每个人都是主角,大家都说一说,咋个才能把乡村振兴搞好?”
“前几年有云南鲁甸的老板来我们这里发展蚕桑,刚开始还好整,现在很卖不出去了,有点恼火。”居民吴成说,他是三组最早养蚕的一批人,种了12亩桑树,每年养蚕180盒,整个村民小组共种植桑树有200亩。
“养蚕第一看天气,第二看市场,这两年市场波动大,有好几家都没有喂了。”吴成接着说。
“市场方面我们可以帮忙对接,你有技术,可以找10家合心的人一起发展,统一种养殖标准,争取把这个产业再做起来。”听了吴成的诉求,马礼前给出了建议。
说起产业发展,大家的话匣子都打开了。
“我觉得还是种苞谷喂牛划算,肉牛市场价格高的时候我就卖,价格低了我就再喂一段时间。”63岁三组组长赵仕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今年喂了6头母牛,来年就有十几头了,苞谷草也是很好的饲料。”在老赵看来,产业发展重在求稳。
“老赵说的没错,我们现在搞了一个集中养牛场作示范,想学技术的都抽时间去看一看,想卖牛的,我们来找销路。”马礼前接话。
“我觉得烤烟见效快,当年种就当年卖了。还有我们这里的气候适合种早熟蔬菜,现在交通这么方便,价格也比较好。”90后返乡创业青年赵体米说。
“他今年种了50亩烤烟,一年十多万的收入,还喂得有牛和猪,大家也可以去参观一下。”王云说。
“疙瘩火”熊熊燃烧起来,红红的火苗蹿起老高,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红彤彤的,大家越聊越起劲。
“现在大家门口都通水泥路了,院坝也硬化了,路灯也安起来了,我们准备在每家门口都建一个小菜园,发展一下庭院经济。”说完产业,王云接着提出第二个议题。
“形状有没有规定,开销大不大?”有人问。
“三角形、长方形、棱形的都行,就是用一些废木条或者竹子来做,花不了多少钱,也不要整的太大,方便管理就行。”王云接着解释。
“老赵,你是组长,先带个头,把你家的小菜园建起来做个示范。”“说实话,环境搞好了,你家娶个儿媳妇都要好找点。”王云笑着说,话糙理不糙。
“这个是好事,但我年纪大了,怕做得慢。”“我来帮忙,到时候你打壶酒给我喝就行了。”“等你家的小菜园整好了,我们来学习。”
大家无拘无束,气氛活跃轻松。
“乡村要振兴,就是要大家都有动力,才搞得好。你们先带头做起来,如果有项目支持,我们也会尽力争取的。”会末,马礼前作了动员,大家纷纷附和。
随着“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机制推广开来,大寨社区将院坝会作为听民声、纳民意、聚民智、解民忧的重要抓手,通过不定期到各个村民小组与群众摆摆“龙门阵”,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打造共建共管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发展产业要尊重农民意愿,提升基层治理水平需要群众参与,只有激发出群众的内生动力,主动参与进来,才能稳步推进乡村振兴。”马礼前说。
一个小时过去,疙瘩火即将燃尽,但干群一心谋发展的火种早已在阔步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熊熊燃起,生生不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编辑 刘娟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