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湄潭县,处处洋溢着农村改革的激情与活力。这里的人习惯把“改革”挂在口边,也更愿意把“改革”的事落实在身边。


(资料图片)

从30多年前,首创“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改革经验被写入中央文件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到敲响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再到率先完成全国首例宅基地分割登记入市……湄潭,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一连串农村改革在湄潭“孕育”并“成长”。

而这,在于湄潭一直以来的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改革生态”。

“进”而有为“退”而有序

如何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

2015年8月27日,湄潭县茅坪镇土槽村敲响了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拍卖“第一槌”——一宗原为废弃砖厂的5亩土地以80万元价格竞拍成交,获得了原有土地一倍的溢价。

在这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一方面土地的收益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实力,也惠及了更多村民,另一方面,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资源。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既实现农民增收,又促进产业发展,是湄潭推动农村土地改革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目前,湄潭县已累计入市土地788亩、交易额1.74亿元,推动全县120个村(居)全部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44万多农民入股成为股东。

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瞿欣含 摄)

湄潭在积极稳妥探索“入市”,让农村资源有了“身份证”、走上“活市场”的同时,也创新开展着“退出”工作。

走进湄潭县鱼泉街道新石村,一块大牌子映入眼帘——“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验项目(涉及农户25户退出承包地91.68亩)”。这是湄潭县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的其中一个点。

2016年8月,湄潭出台《湄潭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验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具有合法承包手续的农村承包地,经农民自愿申请,并有固定收入、安全住房的,可以由村级经济组织收储土地。

2017年7月,在外承包工程的兴隆镇红坪村村民张国晓得知消息后,决定将撂荒多年的10.2亩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经过评估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红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每亩3.18万元的价格对这些土地进行收储,用于产业发展。

“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目的只有一个,在自愿基础上,实现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和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双赢”。

“收分退转”激活要素

生产要素的流动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打通城乡间自由流动的“堵点”,特别是抓住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是湄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的“关键一招”。

“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走,到湄潭当农民去”……在湄潭,做农民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制度下的保障。

来自广东深圳的汪明生如今就在永兴镇梁家坝村当一个幸福的农民,从大城市的“白领”到美丽乡村的“农人”,一本湄潭县农业农村局颁发的《宅基地及农房流转使用权证》,让他留住了人,更留住了心。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备受全国瞩目的农村改革事项,2017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决定将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到全国33个试点县,湄潭县即是其中之一;2020年9月,湄潭县被列为新一轮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

湄潭县湄江街道核桃坝村茶园人家(瞿欣含 摄)

如何推动宅基地改革,让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湄潭紧紧围绕“收、分、退、转”的方式,即“收”回闲置宅基地,解决一户多宅问题;“分”置闲置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收入;“退”闲置宅基地,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转”让闲置宅基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方面探索盘活闲置农村宅基地。以改革盘活农村资源、破解发展难题,曾经无人问津的闲置宅基地,如今成了城里人眼中的香饽饽。

确权、赋权、活权。

目前,湄潭9.9万余户37万余农民全部明确宅基地资格权,共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151户,村集体收取有偿使用费12.72万元。全县有偿退出宅基地50余宗,有偿收取超法定使用面积租金60余万元。

湄潭县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图为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七彩部落(瞿欣含 摄)

鱼泉街道新石村偏岩塘组在颁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后,“北漂”返乡从事民宿产业的张晓获得首本湄潭县宅基地经营权证。在她经营的“户晓民宿”带动下,“冷水鱼庄”“平安农庄”等农家乐、民宿陆续开业。目前,新石村已有农家乐57家,民宿20余家,床位400多个,有力推动了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湄潭县的“收分退转”有力激活了农村资源要素的流动,破除了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让“农村所需”与“城市所能”相得益彰,推动了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快了乡村生产方式现代化转型。

“乡村善治”文明转型

在湄潭,农村改革既有宏观的骨架搭建,更有微观的细节描绘。特别是把宅基地制度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有气质,更有内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湄潭的农村改革,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了群众的身边事上——

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持续推动村庄规划“一图一表一说明”、村庄建设“七改一增两处理”,传承和发扬黔北民居“七要素”,让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乡风文明上,全力推动“寨管家”和“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倡导“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实现了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统一。

湄潭县马山镇新建村(罗德雄 摄)

打造乡村好环境,重点在于推动人才的汇聚。湄潭积极探索农村资源流转利用和外来人口农村落户机制,积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并重点推动人才、资金等优质资源向农村集聚,为建设贵州最美乡村凝聚强大动能。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

如何落实好中央的精神,持续深化推动农村改革,活化要素资源、推动科学配置,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创新提供经验和模板,湄潭的农村改革依然在路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玲玲 王丹灵 卢世容

编辑 杨宇峰 吴一凡

二审 刘跃

三审 吴文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