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新时代好青年
沥青路面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寻常不过,但对于北京建工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房山沥青厂的质量技术部部长范立嘉来说,每一条路“各有各的不同”,铺在钢桥上的沥青名叫“双改性沥青混合料”,特别抗车辙;铺在山区道路上的沥青“加了料”,更耐寒;铺在城区道路上的沥青遇到雨水干得更快,能迅速通车……他熟悉首都主要道路上的沥青情况,也见证了北京道路建设的巨变。
范立嘉是北京建工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房山沥青厂的质量技术部部长,每天工作都会接触到沥青。2009年,大学毕业的他来到了房山沥青厂,从事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与研发工作。13年来,范立嘉先后参与南苑机场、京台高速、三环路、大兴国际机场、新首钢大桥等50余条首都重点工程道路的沥青混合料生产供料任务。
提起沥青制作,环保是个关键词。范立嘉从2011年开始探索“再生路面技术研究”。为了实现废旧沥青混合料资源化利用,范立嘉带领团队开展立项,通过对配合比反复试验、修改,使废旧沥青重新“上岗”。目前,他们生产的再生产品已经形成系列化产品,并在全市推广使用,累计使用旧料突破100万吨,每年利用旧料15万吨以上。范立嘉用一手试验数据参与编写了路面再生产品北京市地方标准并发表了相关技术论文。
此外,近几年刺鼻的沥青味道也正逐步消失。“以往沥青有刺鼻味道,主要是生产和铺设过程中的高能耗加热,近两年我们逐步推广温拌甚至冷铺技术,只需要很少的能耗,不但作业过程中没有味道,对环境也更加友好。”范立嘉说。
近年来,在北京市交通委房山公路分局的支持下,范立嘉和团队大力推广的温拌沥青技术已经用在108国道、234国道、京周路、房易路、贾金路等道路建设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厂拌冷再生”技术则更加环保,生产过程中不需要加热,而且能24小时塑形,满足城区道路快速通车的需求。这项技术从2018年开始,逐步应用在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道路建设上。
范立嘉一边在工作,一边还在进行研究。因工作十多年,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试验数据,范立嘉逐步从试验员成长为行业专家。他积极响应国家产学研结合的号召,联合房山公路分局和北京建筑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学者徐世法教授团队,带领团队多次前往供料现场考察,进行了大量对比实验,成功研发生产高温、低温、水稳定性能为传统沥青五倍以上,节能减排达80%的新型材料——聚氨酯混合料。并在2021年冬季极低温情况下,利用聚氨酯技术,在5小时内完成了昌平西关环岛钢桥面应急抢修工程。范立嘉和他的团队参与编写了聚氨酯材料相关地方标准两项,撰写论文两篇,获得软件著作权两项。
正是这份努力,让他在2020年成为了企业内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并于2022年成为了北京市新型材料和利废建筑材料领域的评标专家,他用积极的创新精神,让首都道路建设不断向低碳环保迈进。文/本报记者 刘洋 供图/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