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是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为“教育保护明天”。这一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宣传活动将重点强调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和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好地获得优质的糖尿病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攀升,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据统计,全球有5.5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国就有约1.6亿糖尿病患者,平均每8秒就有一人死于糖尿病,可见,糖尿病离我们并不远。
(资料图)
得了糖尿病,通过吃药、饮食调整等控制血糖非常重要,但很多人都对糖尿病存在着一些误解:“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糖尿病人,打胰岛素好还是吃药好?”……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医师张淼,请她为大家全面详解糖尿病相关知识。
贵州省糖尿病患病率13.2%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人体中唯一能调节血糖的物质是胰岛素,当胰岛素出现分泌不足(1型糖尿病)或作用不足(2型糖尿病)时,人体不能充分利用糖和不能储存糖,导致血糖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最后糖只能通过肾排出,造成糖尿。在我国的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
据张淼医生介绍,临床诊断中,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为3.89-6.1mmol/L,当空腹血糖值≥7mmol/L,或服用葡萄糖两小时后血糖值≥11,即可被确诊为糖尿病。
在分型上,糖尿病有1型和2型之分,1型糖尿病大多是自身免疫系统问题导致的胰岛细胞被破坏而无法分泌胰岛素,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肥胖等原因导致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造成的。后者的患者数量占整体患者的90%-95%以上。
“根据贵州省2015~2018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看,贵州的糖尿病患病率呈进行性增长趋势。2018年初步调查显示,贵州省糖尿病患病率为13.2%。”
张淼医生介绍,有遗传史,直系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偏胖的超重人群(BMI>25),或中心肥胖人群(男生腰围≥90cm,女生腰围≥85cm);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史;长期用糖皮质激素、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长期久坐、过劳肥、酷爱甜食都是导致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也正是年轻上班族中枪的原因。
张淼医生为糖尿病患者进行用药解答
那么,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不一定。”张淼医生说,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专家比喻,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有人说:“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那也不一定。肥胖者患糖尿病的概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如果瘦子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子不在少数,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张淼医生曾接诊过最年轻的糖尿病患者为新生儿糖尿病,“这种一般是基因缺陷所导致的,情况比较特殊,需要专科医生做进一步的评估。另外,很多30岁以下的糖尿病也越来越多,且在男性中特别突出,均以2型糖尿病为主。包括青少年的2型糖尿病,也呈现进行性的增加。”
糖尿病人是打胰岛素好还是吃药好?
除了吃药,打胰岛素针也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显著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成为许多“糖友”必不可少的药物。
有的糖尿病人会有疑惑,是打胰岛素好还是吃药好?使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吗?
张淼医生解释道,糖尿病的治疗非常个体化,因人而异。如果是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胰岛功能差,必须要用胰岛素治疗。而如果是新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体型超重或肥胖的,通常这类患者的胰岛还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这类患者在高血糖时可以短期用胰岛素治疗,在血糖控制以后,可以停用胰岛素,改用其他治疗方案,不建议长期用胰岛素治疗。“这里讲的只是基本的一些原则,具体患者是否需要用胰岛素,还是要由内分泌专科医生评估以后来决定。”
张淼医生强调,胰岛素是我们每个人都依赖的,只是血糖正常者胰岛素分泌功能正常,就不需要额外补充,而糖尿病患者,如果胰岛功能差就需要补充。
“无糖食品”不可以随意吃
虽然糖尿病来势汹汹,但也无须太过焦虑。虽然这是一种无法被完全治愈的疾病,但只要注意日常生活饮食问题,还是能够做到“稳住血糖”、减少并发症以及糖尿病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人说:“既然糖尿病是‘糖’引起的,那么‘无糖食品’就可以随意吃;喝酒能降低血糖,还可以长期喝酒?”
“肯定不可以!”张淼医生提醒,“无糖食品”不甜,但比较油腻,也有热卡。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另外,酒精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长期过量饮酒会显著增加患糖尿病风险。“糖尿病人饮酒会导致低血糖,尤其当空腹饮酒时,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者,低血糖危害更大,甚至会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过量饮酒,也会增加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等的风险。张淼医生建议,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男性不超过25g(15g酒精相当于350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45ml蒸馏酒)。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
所以,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饮食应注意健康饮食,营养均衡搭配,避免高油高糖饮食。可以吃水果,但要控制量。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可适当喝粥,白粥升糖指数高,可以考虑杂粮粥,搭配蔬菜。“除了避免高糖食物,更要避免高脂食物,还有食物的总热卡也要控制。”
90%的糖尿病护理是自我护理
为不做“小糖人”,我们应该如何防控糖尿病?如何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呢?
“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查,比如家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超重、肥胖或者35岁以上的人群等。保持运动对预防糖尿病也是至关重要的,每周最好能够保持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坚持5-6次的频率是比较好的。早发现、早治疗也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发生。”
张淼医生提到,超过90%的糖尿病护理是自我护理,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宣传氛围,让患者知晓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为患者提供多种获取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渠道;其次内分泌专科医生要加强和社区医生合作,积极为基层卫生单位培养糖尿病教育的医护人才;第三是医院和社区都应该配备糖尿病慢病管理系统,争取将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纳入规范的慢病管理系统,为患者提供持续的,终身的糖尿病健康教育。
11月14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将进行线上+线下的糖尿病义诊活动,患者有疑虑也可扫码咨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琴
编辑 杨羽
二审 徐微微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