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是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2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第七大死亡原因,也是导致心脏病发作、中风、肾衰竭、失明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说起糖尿病,大家也许会觉得离自己很远。但事实上,近年来糖尿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相关资料图)

37岁的璐璐(化名)因为3年前查出血糖异常,“幸运地”及时纠正生活方式,和糖尿病擦肩而过;而36岁的阿超(化名)因为有家族遗传背景,加上缺乏节制的生活,至今离不开胰岛素,并长期伴有失眠……或许,他们的故事可以带给我们一些警觉,糖尿病,真的离我们不远。

血糖异常,她距离糖尿病差一张“确诊单”

“在我的意识里,糖尿病就是一个老年病,起码也是个中年病,但我在34岁距离糖尿病只差一张确诊单的时候,我开始慌了。”在贵阳市观山湖区一家体育健身公司做会籍顾问的璐璐(化名),平时主要负责一些会员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

“以前每天都看大家来健身房挥汗如雨,我并没觉得必须要加入其中。”璐璐说,但现在不一样了,她几乎每天都会来健身房锻炼一下。

之前,身高160cm的璐璐体重137斤,虽然属于微胖类型,但并没有给她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她告诉记者,之所以后来下定决心减肥健身,是源于无意间的一次血糖测量异常。

“我记得当时有一次随机血糖测量高达11.2mmol/L。”因为璐璐的父亲本身就有糖尿病,父亲每天吃药打针的样子,让她特别害怕。当看到这个超过血糖正常值范围近乎2倍的数值时,她警觉了。没有半点松懈,她赶紧前往医院。医生明确告知她,“糖耐量异常,如果不控制饮食和减肥,继续放任,确诊糖尿病是分分钟的事。”

身体已发出“警告”,为了不想遗传父亲的糖尿病,从2020年5月起,璐璐正式加入“健身大军”,并保持每周至少5天,每次1-1.5小时的锻炼时长,一直坚持到今天。

杂豆饭、鸡蛋炒虾仁、水煮白菜。一直以来,璐璐都按照严格的饮食计划用餐。

从自重训练到有氧训练,再到之后逐步接触器械……“我上早班的话,就晚上来练;上晚班的话,就早上来练。”璐璐说,这两年多来,她不仅坚持不懈健身运动,在饮食控制上,还专门咨询了医院营养门诊,医生根据她的身体特征,为她“私人订制”了一份严格的饮食计划。

记者在璐璐提供的这份“用餐明细”上看到,每天早午晚餐严格到几点几分进餐,吃什么食物也要精确到克:

每日早餐早上8点:绿叶蔬菜150g,燕麦片50g,至少1个鸡蛋,牛奶;午餐12点:蔬菜200g,杂粮饭150g,肉类80g;晚餐18点:蔬菜200g,杂粮饭150g,肉类70g。只能选择牛肉、鱼肉、瘦猪肉、去皮鸡肉,并且每日水果不超过150g,避免香蕉、榴莲、红枣、火龙果等糖分含量高的水果。

医生还特别标记:放慢吃饭速度,每口咀嚼至少20下,每餐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

健康的饮食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长久地坚持。日复一日,这套严格标准的“运动健身+均衡饮食”科学模式,不仅让她戒掉了点外卖和夜宵的习惯,并且她再也没碰过奶茶、雪糕等高糖食物。

因为一直坚持,璐璐的血糖值终于保持在正常范围。

“经过调理,现在身上有劲了,体重降了,不管是身体状况还是精神面貌确实比以前好很多。”璐璐说,“最重要的是,最初运动的目标就是为了控制血糖,而现在血糖值能保持在5.5mmol/L左右,在正常范围了。”

能在这次确诊糖尿病前“悬崖勒马”,璐璐仔细分析了她为什么差点患上糖尿病的原因:一是胖,尤其是肚子上肉多,腹部肥胖更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二是生活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三是不爱动,在椅子上一坐就是半天,动都不动。

璐璐告诉记者,根据她多次就医观察了解到,糖尿病血糖升高是有一定规律的。即先是餐后血糖升高,半年至一年以后空腹血糖才升高。血糖升高的规律是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餐后3小时→空腹血糖,也就是说糖尿病人在早期,空腹血糖可以是正常的。一旦发现空腹血糖超过了正常值(>6.lmmol/L),甚至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7.0mmol/L),说明这个人得糖尿病已有一年以上的时间。

她提醒到,因此要想早期发现糖尿病,一定要查餐后1小时血糖,这是人体最敏感的血糖。

离不开胰岛素,也改变不了爱喝酒的毛病

两年前,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下午,在医院分泌科的候诊区内,王超(化名)拿着血糖检验结果单,餐后2小时血糖竟然高达13mmol/L,他被告知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

“我得糖尿病了?糖尿病不是老年人才会得吗,怎么自己这么年轻也被‘盯上’了?”王超今年36岁,在贵阳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么早就和糖尿病沾上边。

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医院的墙上贴着一块糖尿病预防知识普及的牌子,上面写着:拨慢糖尿病进展的时钟。而对于年轻患者来说,要想拨慢这个时钟,最重要的方式是延缓不良生活方式摧毁身体的速度。

这和医生给王超说的话意思相近:“年轻人被确诊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还有不良的生活方式作祟。”

“我经常觉得口干舌燥,需要反复喝水,心情也变得烦闷不已。半夜睡觉时因为口渴,还要多次起身喝水,喝得多上厕所的时间也多,睡眠质量和健康严重受影响,慢慢地,失眠也越来越严重。”

王超说,他患上糖尿病的确有原因,除了有家族遗传的背景,逃不开两个细节,一是他的饮食习惯,“不爱吃早饭,一天吃两顿,而一天中一半的摄入量是在晚上完成的,也就是爱在晚上吃大餐,烧烤、喝酒、高热量食物等。”二是他的睡眠习惯,“爱熬夜,发病前几乎都是在半夜1点后睡的,爱玩手机看视频,不爱早睡,经常通宵……”

他提到的这些因素,也得到医生的认可。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打胰岛素、控制血糖是“持久战”。

医生给他分析,造成年轻人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最重要的原因,与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熬夜、不健康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等危险因素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很大关系。

从这以后,除了需要长期坚持吃药,王超每次吃饭前都要拿出胰岛素给自己扎上一针。时间慢慢久了,这种“必须”也会被他逃避性地忘掉。

“我离不开胰岛素,也改变不了爱喝酒、爱熬夜的毛病……”王超说,他经常在外面吃饭,忘带胰岛素是家常便饭;加上工作应酬多,喝酒是难免的事。

一边打着胰岛素,一边又长期喝酒,王超仿佛在无法痊愈的糖尿病的深潭里无限挣扎着。

尽管医生会反复向他科普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会告知他糖尿病会引发的心脏病发作、中风、肾衰竭、失明等各种并发症的风险,但在王超失控的生活里,他除了用自身做反面教材给身边朋友做警示外,更多的是无可奈何。

记者了解到,2020年4月,一份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18-29岁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2%,30-39岁之间的是6.3%,而在1996年,这两项比例分别是0.56%和1.36%。

而在患病群体越来越年轻的背后,更醒目的数据是——在中国,平均每8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从2011年之后,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糖尿病成年患者人数已经达到1.298亿,占全球患者总数的1/4。

所有糖尿病的治疗,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血糖,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如果一个人的寿命是80岁,他在60岁发病,意味着要管理血糖20年,但如果是20岁发病,血糖管理的时间就是60年,这不仅需要一个人更强的意志力,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会更高。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场与血糖的“战斗”并不只是一朝一夕,还有个人的意志力。

“人的自律是有额度的,我可能已经用在工作上了。”王超说,自己在生活中的自律能力,几乎是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琴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