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盐城6月15日消息(记者郑楚豫 通讯员宋荣辉 顾一燃)6月10日上午,在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兴镇的一家亲家庭农场内,金黄色的麦浪随风荡漾,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从空中俯瞰,只见金色的麦田里,收割机往来穿梭、一刻不停,轰鸣声不绝于耳,一派大丰收的喜人景象。“我农场有1100亩小麦,从6月2日开始收割,到今天已全部收割完毕。今年小麦亩产较去年增加了50斤左右,我十分满意。”一家亲家庭农场负责人吴堂贵高兴地说。
收割机往来穿梭忙收割(央广网发 顾一燃摄)
连日来,亭湖区各地紧抓当前晴好天气抢收小麦,确保“颗粒归仓”,全区夏收夏种工作高效有序,广大农民在忙碌收割的同时,也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收割机往来穿梭忙收割(央广网发 顾一燃摄)
据吴堂贵介绍,以前村里土地大多是“补丁地”“巴掌田”,大型机械作业难,农田设施配套不完善,制约了村民种粮的积极性。如今,经过党和政府的精准部署、科学推进,将种植困难的“小田”变为广袤宽阔的“大田”,原来的泥巴田坎也变成了水泥田坎,田间地头的土壤肥力更加均衡。同时,“大田”也为无人机喷洒农药、机械化收割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全面提高了种植和收割的效率。
“‘小田’变‘大田’后,收割效率更高了,一天可以收割100多亩,真是又好又快。”收割机驾驶员李学军说。
亭湖区高效推进“三夏”工作,确保“颗粒归仓”(央广网发 顾一燃摄)
现如今,亭湖版“小田变大田”日渐成为惠民利民的“金字招牌”。截至目前,已在全区14个村、189个村民小组进行推广,覆盖5721户农户、35552.11亩承包地,粮食种植面积增长6.3%。全区共有耕地约53万亩,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1万亩,占比达77.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占比70%左右。
连日来,着眼于高效有序推进“三夏”工作、确保“颗粒归仓”,该区农业部门精心组织,细化服务保障措施,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自6月1日开始,全区累计投入各类农业机械2580台(部),其中拖拉机350台、小麦收割机1880台,小麦机收率超过68.4%。截至目前,全区20.79万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颗粒归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我村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后,全村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农民种植条件全面提升。目前我村已流转耕地6200余亩,仅土地租金这一项,村集体收入便可增加60余万元。”盐东镇坞港村党支部书记杨浩介绍。
“小田变大田”,增产又增效(央广网发 顾一燃摄)
据了解,在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之前,坞港村土地平整度差、集中连片田块面积小、废弃沟塘多,不便于机械化耕作。2020年该村全域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的总体要求,在充分尊重民意、流转与自种相结合的基础上高效有序实施。项目建设规模1万亩,财政总投资1750万元,全村农田基础设施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近年来,亭湖区将“小田变大田”改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和平田整地,大力实施“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加快农业种植规模化水平,最大程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