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罕坝林区

有一副对联


(相关资料图)

上联是:

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

下联是:

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

这是一代代塞罕坝造林人的

真实写照

是什么

让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

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这张全家福背后

又藏着一段怎样的感人故事?

01

塞罕坝

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曾一片荒芜

20世纪60年代初

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

国家下决心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

与北京直线距离只有170公里的塞罕坝

成为建设林场的首选之地

1962年2月

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

王尚海担任党委书记

上坝的前两年

创业者们在王尚海等人的带领下

顶风冒雪种植了上千亩树苗

然而

极端气温下

树苗的成活率还不足8%

就在这时

王尚海等四位场领导却回家了

难道林场真的干不下去了?

没过两天

王尚海带着年迈的父亲

妻子和五个孩子再次出现

原来这位老书记

把承德市中心的家交了出去

带着全家人上了坝

王爱平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之女

坝上造林不成活,我爸为稳定军心,组织班子成员一声令下,必须把自己的家属都搬到坝上去。当时我才5岁,临上坝之前拍了一张全家福留作纪念。当时家里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只有两个小箱子,还有些锅碗瓢盆。到了坝上,那是真的冷。

为做好后勤保障

场里特意组建了一支家属队

王尚海的妻子姚秀娥成了队长

造林种菜栽苗

父母忙碌

孩子们也跟着吃尽苦头

王爱平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之女

粮食不够吃,但是我爸没去粮仓给我们家弄一点粮食。在这种情况下,我妈就领着我们抽时间到野地里挖些野菜充饥。

02

在下一年春季到来之前

塞罕坝人需要尽快找出

前两次树苗不成活的原因所在

这一次造林

他们没有机会再失败

林场不少职工是林业出身

大家当即决定

既然外来的苗木种不活

就自己培育

适合塞罕坝气候的树苗造林

经过反复实验

技术人员培育出了

枝叶壮实根系发达的树苗

1964年春

500多亩沙地终于全部种下落叶松

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王尚海和许多同志忍不住泪如雨下

在女儿王爱平的记忆里

父亲很少流泪

这一次是为了林子

还有一次

是为了孩子

王爱平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之女

我最小的弟弟有一次发高烧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落下了终身残疾。每每提起这件事他就掉眼泪,就好像对不起我们子女似的。

正是凭借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塞罕坝人种活了

自己亲手培育

并植造的第一片林子

60年后

塞罕坝沧海巨变

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

而当年的第一代创业者们

也早已把自己的一生

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他们中的很多人

由于长期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

已经离世

平均寿命仅52岁

如今

高大茂密的松树已结为林海

而在林海中央

是老书记王尚海的纪念碑

1989年12月26日

王尚海因病去世

遵从他的遗愿

人们把他的骨灰撒在这里

这片他继续守护的林海

也被命名为“尚海纪念林”

躬耕不息 接力不止

一代代塞罕坝人用青春和热血

践行“志在林海”的初心

用半个多世纪

书写了绿色发展新篇章

编 审:王海涛 赵 斌

主 编:钱希茜

编 辑:史佩仑 王亭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