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已经进入防疫新阶段,要确保全社会的稳妥过渡,就需要各个环节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一些。
▲北京西长安街、什刹海等街道部分居民已收到“健康防疫包”。新京报资料图
(资料图)
文 | 吴振
据新京报报道,从12月9日开始,北京市西城区开展募捐并陆续分批次为全区约45万户常住人口家庭和约8000家七小门店送上“健康防疫包”,帮助居民群众做好安全防护,助力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目前,该区西长安街、什刹海等街道部分居民及辖区七小门店已陆续收到了“健康防疫包”。
西城区“健康防疫包”分两种,居民“健康防疫包”里有N95(KN95)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连花清瘟胶囊、抗原试剂盒等防疫物资及药品;七小门店“健康防疫包”里则包括N95(KN95)口罩、消毒泡腾片等防疫物资。
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个人和家庭的防护意识明显上升,不少家庭都开始备药。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部分药品暂时性断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政府为一些有需求的家庭和小商家优先发放防疫物资,应该说有助于打消一些家庭和商户的顾虑,也是在降低他们的防疫成本。
事实上,不只是北京,安徽合肥、江苏南京和常州等地,都有类似的举动。当然,各地物资的发放方式不一样,有的是所有家庭都将陆续发放,有的是发放给“经评估有治疗需要的市民”。所需物资来源也不一样,一些是由地方财政买单,一些则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总体来说,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积极回应了当下民众在防疫新阶段的一些焦虑。
“新十条”实施后,针对家庭要不要囤药,感染后出现症状有无必要去医院等现实疑问,这几天从防疫部门到相关专家,都在作出及时回应。
如有专家就呼吁,广大市民科学备药但不囤药。同时,也有多位专家指出,大多数感染者,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实际上没有必要去医院就诊,这样不仅可以将医疗资源留给真正有医疗需要的老人、小孩等重点人群,还能够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居民收到的“健康防疫包”中有药物、口罩等防疫物资。新京报资料图
这种现实背景下,一些地方结合实际情况,给居民发放一些包含基本防疫物资及药品在内的健康防疫包,一方面有助于解决部分未能及时备药的家庭的焦虑,尤其是对一些空巢家庭、失独家庭、低收入家庭来说,可谓是一种务实的关怀;另一方面,这也不啻一种安慰剂,可以让更多家庭保持平常心,减少因为恐慌而出现的医疗挤兑。
当然,这样的做法是不是需要成为所有地方的标配,各地不妨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摸索。毕竟,如果短时间内所有地方都加入防疫物资及相关药品的集中采购,反倒可能会加剧市场的临时性短缺,强化社会的紧张氛围。
因此,更为稳妥的办法,应该是优先满足一些重点家庭和群体的需要,保障物资和药物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这其实也符合“新十条”所要求的“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的规定。
也就是说,不同的地方,“健康抗疫包”是不是必须发,又如何发,包括最应该涵盖哪些物资及药品等,各地也不妨根据科学、实用原则,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予以周全考量。
当前已经进入防疫新阶段,如何确保全社会的稳妥过渡,把可能出现的对医疗的冲击,以及重症风险降到最低,并推动社会建立科学认知,降低恐慌情绪,就需要各个环节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一些。
这也对各地的基层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既要做好科普,传递科学的防疫理念,也要及时对民众的疑问、需求作出积极响应。而因地制宜地发放“健康防疫包”,无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可选项。
撰稿 / 吴振(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