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北京前门大街,来自美国蒙大拿州的学生塔尼尔·里尔伯德(TaNeel Hope Real Bird)参观并拍摄北京胡同特色建筑。
6月的北京夏日炎炎,但比气温更加火热的是中美两国青年交流的热情。6月21日,在北京前门的青年书店内,8名来自美国蒙大拿州的青年大学生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代表、中国青年报记者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随后,两国青年还一同走进前门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开启了一场短暂却精彩的文化交流之旅。
(资料图片)
下午6时左右,天色依旧明亮,太阳已不再灼人。恰逢青年书店前的胡同里正在举办一场创意市集,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街道两旁的小摊上展出、售卖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胡同深处传来特色小吃的诱人味道……充满烟火气息的景象,引得美国大学生们纷纷驻足拍照。有人将手机举过头顶远拍街区建筑,有人将镜头对准自己与同伴,用一张张照片定格此刻的记忆。
在一处街角,几名身着汉服的女生款款走来,她们在一架古筝旁驻足,顿时吸引了几位美国学生的目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王婉祺向身旁的美国大学生塔尼尔·里尔伯德介绍起了中国的传统服饰,向她描述了不同朝代服饰的特色,同时推荐她第二天去故宫游览时可以租一套旗服体验一下。里尔伯德对此很感兴趣,当场邀请王婉祺和她一起游故宫。陪同的工作人员也向美国大学生们介绍了前门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听到这片街区现有近300个商户进驻,从业人员2200多人,日均客流达10万人以上,不少美国学生发出惊叹声,而这只是北京历史文化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
穿过胡同,一行人来到前门大街,思绪也像被打开了一样。两国青年将注意力转到了身旁刚认识的新朋友身上,三两结伴,边走边聊。
奥古斯塔·莱因哈特与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赵安琪相谈甚欢。她们聊起了在美国大学学习的趣事,认识异国朋友的“文化冲击”、美食……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只有亲身来到中国,才能品尝到这里的美食,非常酷,味道超乎想象。”莱因哈特说要向那些“安利”她来中国看看的朋友好好“显摆”一下此行的收获。以往,她只能从图片中看中国,此次身临其境地走在前门大街上,花样繁多的“中华老字号”美食、神奇的北京中轴线、精妙的特色建筑,都令她赞不绝口,不时驻足打卡拍照,“竟然还有绿茶味道的冰激凌,我要尝尝。”
关心政治的莫根·韦多一路上与记者聊起了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一事。她说:“能看见美中对话的窗口重新开启,是一件好事。只有持续对话,事情才有机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两名中国大学生谈起这次交流活动时都说“收获满满”。他们平时也有不少和国际学生接触的机会,但这次的轻松交流让他们感觉到了美国青年思维活跃、愿意且擅长表达自己。曾在中国生活过三个月的美国学生雅各布·里弗斯,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他努力调动掌握的中文词汇想和中国小伙伴们聊聊天。里弗斯说,中国大学生很有思想,英语水平也相当出色,在交流中他们清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发出了自信的声音。如果角色互换,自己恐怕没办法用中文参加这样的活动。里弗斯对中国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文,他喜欢学习语言,在学习过程中对汉字、书法等中国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里弗斯说学习中文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后会继续增进自己的中文水平,结交更多的中国朋友。
正是在这样一次次你来我往的交流互动中,中美青年们感受到了彼此的真诚。一路上,两国青年交换了联系方式,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将再次相逢。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相信此次结伴而来的8名美国青年也会将他们在中国感知到的真诚与美好带给更多美国青年,一起做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哲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