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9073”的养老模式,2.67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有约2.4亿会选择居家养老。面对如此庞大的养老群体,我国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尚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专业人才短缺、缺乏可持续化的市场模式等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机构面临的难题之一是如何跨越“最后一米”的可及性鸿沟,将符合需求的高质量养老服务送达老人身边。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在日前举办的“2022居家养老能力建设创新论坛”上表示,中国已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由于少子化、空巢化的社会问题突出,建设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极其必要和重要。补上居家养老服务的短板,亟待加快培育和充实居家养老服务人才,探索“多业态+养老”融合发展。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明显短板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的划分,我国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就是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以2021年的数据计算,我国60岁老人中有大约2.4亿会选择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我国主流的养老模式。
刘维林表示,目前,全国只有400多万老年人在机构养老,占到2.67亿老年人的1.5%,说明绝大多数老年人仍选择居家养老。养老体系中,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是依托,机构养老是补充。在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方面,政府承担兜底服务和基本养老服务,社会力量是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的主体。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2万个,床位308万张,分别占到全国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数和床位数的88.9%、38%。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下称“‘十四五’老龄化规划”)提出,我国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不高、居家社区养老和优质普惠服务供给不足等方面。
从地方的调查来看,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供需对接不畅等明显短板。失能、失智、高龄、空巢老年人的特殊刚性需求更是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以北京为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成型,已建成超过10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覆盖相当大的范围。但大家也反映,就餐需求很大程度上未得到满足,医疗、护理、保健、康复需求满足率更低。纵观全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类似问题比较普遍,破解方法还在探索过程中。”刘维林说。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表示,近年来,民政部不断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重心向居家社区倾斜。推动国家层面出台多个政策文件,完善相关规划、土地、住房、财政、税收、投资、融资、人才等配套扶持政策。在近年来的试点和提升行动中,推动各地探索形成家庭养老床位,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六助”服务,探访关爱,互助养老等满足老年人多元养老需求的服务模式。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
面对老龄化催生出的庞大养老服务需求,政府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稳步上升,政府有限的养老服务资源投入却未达到应有效果,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率较低,服务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
有地方的养老从业者表示,一些地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演变成了棋牌娱乐室、保姆介绍所。作为居家老人重要依托的主阵地,除了给居家老人提供活动场所外,仅仅体现家政或保姆的生活照料功能,与当初的愿景相距甚远。
据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曾起艳等学者的研究,近年来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逐步增强,但使用过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还不足10%。在居家养老服务推行过程中老年人需求意愿与利用行为之间表现出较大差距。相关测算显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悖离,近30%的老年人虽然有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但并未转化为实际的利用行为。
在养老服务中,如何将老人的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是整个行业面对的难题。曾起艳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是影响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形成后能否向利用行为转化的深层根源。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起步较晚,受资金、人员、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仍有待提升。因此,必须首要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全覆盖,从数量和质量上全面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
“十四五”老龄化规划提出,培育一批以照护为主业、辐射社区周边、兼顾上门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推动集中管理运营和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到2025年,乡镇(街道)层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有率达到60%,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住建部数据显示,在既有居住区和新建小区同时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20~2022年上半年,各地建设改造社区养老、助餐等服务设施约3.6万个。
创新居家养老业发展模式
刘维林表示,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需探索“多业态+养老”融合发展,例如“物业+养老”“金融+养老”“快递+养老”等创新模式,为更多有条件触达居家老年人的行业持续赋能,以此不断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模式。
“十四五”老龄化规划也提出,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家庭养老床位,将服务延伸至家庭。支持物业企业发挥贴近住户的优势,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精准对接为老服务需求。
养老行业从业者、北京愿力健康管理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峻松认为,居家养老是带有微利属性甚至是完全公益的行业,降低服务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依托于社区传统的服务设施、物业公司、餐馆、各种各样的便民服务网点,把为老服务作为他们的一项附加值,通过数字化的手段组织起来的话,对这些资源相互赋能,可以实现市场化,达到降低服务成本的目的。
刘维林认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赋能到更多的行业和更多的人,要吸纳其他行业人力加入养老服务事业之中,并赋予其专项养老服务能力,养老人才的培养发展与老年人有密切的联系,要重视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使更多的低龄活力老年人加入养老服务提供者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