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几个“首次”引人注目——

推进碳票试点和“林业碳票+”,全省首个森林碳汇管理局在赤水设立;首张森林遥感碳汇指数保险试点落地龙里林场;首个林业碳票保险落地毕节市;首张草原保单落地关岭……

时针回转到2016年,贵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22年,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


(资料图片)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从“试验区”向“先行区”跨越,从“含绿量”向“含金量”转化……在制度供给、机制创新、模式探索上大胆改、深入试,作为生态“优等生”的贵州不断创新赛道跑出加速度,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夯实家底护“绿”

悠悠赤水河,以其独特自然地理环境、气温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特点造就了两岸优质酱香型白酒的酿造环境。

今年3月1日,《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通过创新立法,从法规层面明确“生产环境保护”概念,为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拼搏创新”就是要攻坚克难、敢为人先,推陈出新、敢闯新路。贵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创造力。

桂家河(高荡村)河段。

2017年以来,我省在全国首创五级河(湖)长制,首创省、市、县、乡四级“双总河长”,独创省级领导人人当河长,创新跨境河流互派河长试点。

镇宁自治县高荡村村支书伍承松,是桂家河(高荡村)河段的村级河长,无论刮风下雨,每天带着村里护河员开展巡河是他雷打不动的任务。

在贵州,从省市县乡到村,像伍承松这样的河长有2.2万余名,五级河(湖)长守护着全省4697 条河湖的碧水清流。

五级河(湖)长制是贵州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的生动缩影。

敢于“下海吃螃蟹”,如今我省已基本建立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连续6年开展生态文明评价考核;

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以及40余部配套制度,率先实施生态司法修复制度;

率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理论技术研究,编制完成全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创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办会机制,“贵州生态日”活动连续举办7年。

…………

6年来,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13个方面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2022年,《贵州省“十四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规划》印发,逐步形成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为向“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印江县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

生态修复扩“绿”

今年2月,贵州公布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再为生态修复“添砖加瓦”。

这些年,我省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并取得一定成果。

由印江自治县银丰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参与的印江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实施“石缝培土、坡土改方”“培土增地”“种绿护绿”等石漠化治理工程,大力发展柑橘、柚子、桃、李等绿色产业,让“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带动2.8万群众增收。

由安顺开发区人和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参与的安顺“十里荷廊”农业示范园项目,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将过去的水淹田变成了荷花田,实现种养结合、农旅结合,采摘观赏一体化,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从单纯为生态资源“疗伤”,发展到向社会资本伸出“橄榄枝”,贵州创新生态修复机制步履铿锵。

刚刚过去的一年,经济杠杆和法治方式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中进一步创新性运用——

启动建设贵州林下经济产业综合服务体系,打造集政务、市场、金融服务系统的“林下经济一张图”。

省林业局、省法院等多部门联合印发《贵州省林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暂行办法》,推进行刑有效衔接,国家林草局予以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晨曦中的梵净山蘑菇石。

贵州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紧锣密鼓开展,我省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山水工程”入选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十年旗舰项目”。

一组数据“给力”显示了贵州扩绿提质成果:202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81%,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9%,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稳定在100%。

创新赛道比“绿”

“000001”!回想2022年2月拿到贵州省首张林业碳票的情景,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骁心情依旧激动。

我省首张林业碳票。

“这张碳票涉及林地2203公顷,核定碳减排量13.573万吨。按照近几年碳汇交易的平均最低单价每吨22.5元来计算,这张碳票的价值约305万元。”

党的二十大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去年7月,我省印发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推动赤水、大方、江口、雷山、都匀5个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开展贵州省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方案研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9月,贵州首个“生态账户”——“梵净生态账户”在铜仁市江口县落地。

江口农信联社以“积攒生态点滴、转换金融价值“的思路,向江口县恒通公交汽车有限公司、江口县梵天联合交运有限公司发放首笔绿色金融贷款600万元。

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

2022年,我省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数量累计达30个,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较过去五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破解。生态文明建设是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必须在制度上先行,敢闯敢试,加快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才能更好地破解各类生态发展问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编辑 龙飘

二审 刘思博

三审 田旻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