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3月6日,记者从2023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获悉,2023年,全省工业战线将以“六大工业基地”为总牵引,发挥比较优势,紧紧扭住主导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科学处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的关系、点上突破和面上推进的关系、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关系,加快推动产业立起来、创新活起来、园区优起来、企业强起来、资源动起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重点将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把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首要任务。省级层面,锚定“六大工业基地”,做好全省统筹,大力发展现代能源、资源精深加工等基础产业,加快酱香白酒、生态食品等特色产业发展,突破发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根据不同产业阶段性发展特点差异化施策,推动各大产业加快占据产业链重要位置。市州层面,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围绕主导产业久久为功,加强对区域内资源的统筹和对县区的指导,优化产业布局,着力防止和消除县区产业雷同。县区层面,突出“一县一业”,在本地产业集群里集中力量打造出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企业,其他企业围绕这个龙头企业开展配套,不断增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在此基础上,分类做好强链、补链、延链这篇大文章。立足现有产业强链。支持产业链各个环节上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做大做强,争取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一批优强企业,每一个重点企业都有一批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培育不可替代的产业链竞争优势。立足资源禀赋补链。目前还有基于资源禀赋确定了主导产业,但还没有建立产业链雏形的地区,要用好自身资源优势,想方设法招引在本行业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谋划具有产业链牵引力的项目落地,加快补齐产业链条缺口和短板。瞄准市场需求延链。我省资源精深加工水平普遍不高,铝产业以电解铝、氧化铝为主,磷化工向下延长到新能源电池材料,但多止步于磷酸铁。越往下游、越到终端产品,产品附加值越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沿着产业链下游下层穿透延伸,引进更多精深加工项目落地,开发更多优质产品,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布局“科技创新+”体系,在集成创新和应用转化上充分聚焦,以产业重大创新需求为牵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小企业深化协同创新,瞄准用户搞产品开发、围绕产品抓技术创新,做强创新链、赋能产业链,牵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科技成果在贵州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展经营模式创新,数字经济引领下的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直播带货、在线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引导企业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生产、网络化营销,加快开拓市场、增加效益、发展壮大。

——把构建具有强大内生动力的产业生态作为长期努力方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效率源泉正在从规模主导向生态主导转变,将创新构建各类参与主体和支撑因素紧密互动、有机协同的产业生态,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突出融合共生构建产业协作生态,引导企业强化发展协作化、分工精细化理念,让大企业当链长、小企业做配套,提升服务企业质量,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增强集群集聚效应,提升整体效能和抗风险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协同互动、跨界融合。突出集聚集约构建要素配置生态,统筹考虑主导产业发展的不同状态,因业施策推进要素配置,集中有限资源投入最关键领域的核心环节,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资金使用上应重点支持、精准滴灌。

——把绿色发展作为贵州工业的鲜明底色。一方面,精准对标国家政策,对招商项目进行“舍得”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存量项目生态化改造,不断提升工业节能降耗水平,采取“赛马”的方式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为未来发展腾出空间。再一方面,充分发挥贵州生态优势,打足生态牌、做足“绿”文章,创新打造一批绿色适销对路的有机食品、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现代中医药产品,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江婷婷

编辑桂榕

二审张恒新

三审孙晓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