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洛京风华——洛阳出土汉魏文物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幕。展览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偃师商城博物馆、新安县博物馆支持。展览共展出文物244件(套),分别来自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34件套)、偃师商城博物馆(5件套)、新安县博物馆(5件套)三家文博单位;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59件。

故宫

国内首个聚焦汉至曹魏时期

洛阳城的专题文物展

南汉二陵博物馆馆方专家表示,这批承载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文明特质的精品文物,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自中州洛邑南下广州,生动再现两汉曹魏400余年间的“煌煌祖宗业”与“古今兴废事”。汉代透雕神兽彩绘石砚、鹿头空心砖、陶楼、陶伎乐俑等众多精美文物,纱厂路西汉大墓、朱仓M722东汉陵园、西朱村曹魏大墓等重要墓葬出土文物首次集中在广州亮相。汉代陶楼、鹿头空心砖是首次揭开神秘面纱面向公众展出,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石牌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屡次冲上热搜的纱厂路西汉大墓出土精美玉器也是首次出省展出。

当时的洛阳究竟是什么样子?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东都赋》中极尽铺陈描写洛阳城之恢弘奢丽:“增周旧,修洛邑,扇巍巍,显翼翼。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于是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这个国内首个聚焦汉至曹魏时期京都洛阳城的专题文物展以“生在洛京”“起于伊洛”“归葬北邙”三个篇章徐徐展开当时的社会生活画卷。

展览第一部分,从饮食起居、庄园经济、宴会出行、铜镜韶华四方面,部分再现昔日洛京充满人间烟火气、策马飞舆的社会生活画卷。

展览第二部分,通过展示胡人跳丸俑、骑骆驼俑、象戏俑等带有鲜明的丝绸之路色彩的文物,再现了汉魏洛阳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的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历史,展现汉魏时期洛阳作为全国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重要身份。

“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展览第三部分,选取洛阳考古发现的两汉至曹魏时期3座高等级墓葬,讲述洛阳地区从厚葬礼俗转为薄葬之风的葬俗变迁。

多件文物来自曹休墓

这次展览中,有多件来自曹休墓的出土文物。

曹休是谁?

曹休是曹操族子,也是经历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帝王的曹魏政治军事集团重要人物,曾与曹洪击败刘备部下吴兰,率领张辽等击败东吴大将吕范,长期镇守魏国东部边境一带,对东吴有着长期的斗争经验。

公元228年“秋九月”,魏国大司马、扬州牧曹休率步骑十万进至今安徽潜山一带,准备接应之前承诺“以郡降北”的吴国鄱阳太守周鲂。

但这是一次诈降,和20年前赤壁的黄盖一样,周鲂以一次精巧的欺骗将魏国的强将锐卒骗进了包围圈。曹休并没有慌乱撤退,“自负众盛”的他率麾下十万精锐,与吴国的九万劲卒,在吴国的土地上展开了搏杀。

虽说他对东吴有着长期的斗争经验,但他的对手是曾击败关羽,并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的顶级名将陆逊,“时陆逊为元帅,全琮与(孙)桓为左右督,各督三万人击休”,加上吴主孙权亲自到皖城前线督战,孤军深入的魏军最终不敌。士卒伤亡万余,军资车辆器械损失殆尽。

石亭之战惨败后,回到洛阳的曹休虽未被问责,终因愤懑导致痈疽复发而死。不久之后,镇守魏国西部战线的大将曹真也病死,曹魏政权对南方的攻势由此转为守势,直到之后司马氏掌权之后才逐渐扭转。

曹休死后被葬在洛阳邙山。2009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东南,大汉冢东汉帝陵陵园和朱仓东汉帝陵陵园之间,发现一座大型墓葬。历经一年的清理发掘,在2010年5月,河南省文物局正式对外宣布,这正是曹休墓。

当时在墓后室北侧出土一枚铜印,边长约2厘米,瓦钮,篆书白文“曹休”二字,这就提供了墓主人身份的确切证据。可惜曹休墓被盗掘严重,据当时参与发掘的专家说,其墓室及甬道上方共有6个盗洞,从唐宋时期到近代,各不相同,各墓室均遭不同程度损坏,顶部多数地段坍塌,铺地砖也被揭去,仅后室还有少量残留。

曹休是曹操所称赞的“千里驹”,虽然在《三国演义》中出场戏份并不多,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却是一时重臣。在这个展览中,我们可以近距离一睹三国时期的风云激荡,感受魏蜀吴争霸的机变权谋,直观真实的“三国”。

(记者卜松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