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位于北京东城区柏树胡同30号的人民小酒文化馆里很是热闹,东华门街道为“爸妈食堂”公益助餐项目的受助就餐老人举办了包粽子、编彩绳体验活动。包粽子的材料是老人们自己从家带来的,教大家编五彩绳的老师也是在这里用餐的老人。大家其乐融融,在端午节前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联欢活动。
今年5月8日,东华门街道的“爸妈食堂”在此落地,运行近两个月来,首批有51名辖区老人签约,享受公益助餐服务。
东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秦臻介绍,“爸妈食堂”是东城区“五社联动为老创新服务项目”的一个尝试。目前,东城区养老助餐体系已经从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延伸到社会餐饮企业,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供餐服务。截至目前,全区通过民政部门备案的养老助餐点已达79家,基本能够满足全区老年人的就餐需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端午节前,东华门街道为“爸妈食堂”公益助餐项目的受助就餐老人举办了包粽子、编彩绳体验活动。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10元吃自助午餐,“爸妈食堂”深得老人认可
11点多活动结束,有的老人不急不忙地拿出饭盒,有的坐在座位处等待。随着午餐时间临近,人民小酒文化馆的客人越来越多,其中很多是老年人,他们拿着空饭盒,一进门就到电子签到器上签到。餐厅工作人员也忙碌起来,热腾腾的饭菜接连出锅,整齐摆放一旁。当天的菜品包括红烧鸡大腿1个、虾米烩冬瓜、西红柿炒鸡蛋、青菜鸡蛋汤,主食是馒头。
东华门街道民生保障办副主任米赵宜介绍,“爸妈食堂”是“爱豆银龄关怀”爸妈益站五社联动为老创新服务项目之下的子项目,每周一至周五,为辖区内城乡特困、低保低收入、持有残疾证等家庭中60岁以上老人以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午餐助餐服务。“爸妈食堂”公益助餐项目实施期间,为每位老人提供22元/餐的成本价就餐标准,老人只需支付10元/餐,剩下的餐费由公益基金提供。
“爸妈食堂”的午餐开餐了,老人们在排队打菜。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为了让老人吃得安心、可口,“爸妈食堂”在项目选址、菜品搭配等方面颇费一番心思。综合了距离、老人口味偏好以及商户经营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等因素,将助餐地点定在人民小酒文化馆,这里地处街道中心区域,距离灯市口地铁站300米、公交车站500余米;菜品营养搭配上,街道邀请了辖区的老年人代表前来品尝,为餐厅提意见。
“我们每周都会更换菜单。由厨师长出菜单,交给基金会确认后,菜单会贴在墙上,每天吃什么老人一目了然。”人民小酒文化馆老板赵博介绍,自助午餐,饭菜管够,在烹饪上厨师们也会照顾老年人的需求,比如不做鱼、口味软烂、少放糖。“伙食确实不错,项目运行以来,还没有老人提出过意见。”赵博说,这里除了受助老人就餐,也有很多没在受助名单里的老人过来吃饭,“掏22元,老人也觉得值。”
66岁的社区老人张平是退役军人,持有残疾证,属于受助对象。老伴儿被单位返聘后,就餐在单位解决,他一个人在家吃饭成了问题。“我要是做两个菜,三天都得吃同样的饭。”张平说,以前午饭他都是点外卖或在家门口的小饭店解决,不但高油高盐,而且不方便。现在有了“爸妈食堂”,每天从家溜达过来3条胡同,不到10分钟。“饭菜相当不错,一荤两素,还有汤,不限量,每周更换菜单不重样,好吃不贵。我们老人才出10块钱,上哪儿找这样的好事。”
“今天其实是‘爸妈食堂’根据节日需求,举办的又一次小活动。‘爸妈食堂’不仅是养老助餐食堂,还是一个为老年人搭建的活动交流平台。”米赵宜说,这里会定期组织一些小活动,如节日活动,手机使用、手工制作、健康讲座等易学易会的“老年小课堂”,既拓展为老服务范畴,也让老年人老有所伴。
老人们展示自己编好的七彩绳。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她表示,下一步,街道将继续积极探索区域居家养老新模式,凝聚养老服务合力,创新打造东华门辖区“1+3+N——党建引领,文化滋养+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的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不断提升地区老年人的满足感、幸福感、安全感。
助餐点从养老驿站延伸到社会餐饮企业
米赵宜介绍,东华门街道“爸妈食堂”公益助餐项目还在持续探索,他们也推出了助餐海报,爱心人士扫码就可以捐款,由基金会统一管理,延长公益助餐时间。“我们希望能争取到更多的公益资金,为更多困境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老人们在“爸妈食堂”包粽子,棕叶、糯米等材料都是老人自己从家带来的。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除了“爸妈食堂”,东华门街道还有其他的老年餐桌供应形式。如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由第三方供餐企业为老年人提供22元标准的套餐,社区还会发动志愿者,为行动困难的老人上门送餐。
“我们的养老助餐体系建设涵盖多种形式。”秦臻介绍,首先是发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功能,建设养老助餐点,由第三方供餐企业统一将餐食送到驿站,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到家服务。2022年,东城区民政局又动员养老机构,如街道照料中心等,发挥其辐射居家养老的职能,将养老机构的食堂对外开放,为社区老人提供价格优惠的餐饮服务。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探索,渐渐发现老年人对餐饮口味、就餐便利性提出了需求。2023年,东城区民政局开始引导和吸纳社会餐饮企业加入到养老助餐点建设当中。“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每个街道至少签两家以上社会餐饮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就餐需求。由餐饮企业的专业厨师来做养老餐,食品安全、饭菜品质也能得到保证,更能满足老年人的口味。”秦臻说,截至目前,东城区的养老助餐点已经达到79家,基本能够满足东城区老年人的就餐需求,“社会餐饮企业的助餐点还在陆续签约当中。”
79家养老助餐点包括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和社会餐饮企业助餐点,有的提供提前分装好的套餐盒饭,有的提供现场分餐的自助餐。“自助餐是最受老人们欢迎的方式了。虽然很多老人也是打包回家再吃,但他们早上10点就会到助餐点,聚在一起聊聊天,直到开餐,打完饭再回家。”
秦臻告诉记者,在发展养老助餐过程中,他们发现,老年助餐,难的不是“餐”,而是“助”。一方面,是数字鸿沟阻碍了老年人点餐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如何将饭菜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还有,要重点解决老年餐的营养均衡问题。
“现在可以说,我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送餐上门方面,也在广泛发动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服务。”秦臻表示,后续会针对老年人不同的身体情况,发展营养餐。“比如,研制适合老年人食用的炖盅;再比如,提供针对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老人的营养餐;为一些只能在家接受鼻饲的老人提供营养均衡的流食等。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目的是为了健全助餐体系,让老年人吃得更有营养、更有质量,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用餐难的问题。”
■ 街道亮点
北新桥街道:创新“可移动式空间服务”,方便老人家门口就餐
为解决辖区内老年人“吃饭难”问题,今年3月,东城区北新桥街道依托三和老年公寓,创新可移动式空间服务,增设“半开放自助智慧食堂”功能区域,扩大餐桌空间,打造出东城区首家新型数字化养老助餐服务餐厅——北新桥街道三和老年餐桌,优先服务“不具备做饭能力”的老年人,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暖心饭”。
为了烹制出适合老年人的健康餐,餐厅前期在线上针对老年人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做了不少调研。三和老年餐桌每日供应三荤两素一粥汤,还有粗粮搭配主食,种类丰富多样,口味清淡软嫩,让老年居民吃得爽口、吃得健康。老年餐桌价格亲民,老年卡实时结算,17元就能吃到一荤两素。
北新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还将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订单式”“菜单式”服务,让三和老年餐桌的辐射面更广、服务的人群更多。
此外,北新桥街道还推出了“四个帮手”。
便民菜站“拉把手”。辖区天泽祥便民综合体“直通”老年餐桌后厨,实现优质食材“点对点”“半小时即时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老年餐桌的“菜篮子”减负提质,从源头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簋街餐饮“伸把手”。深入挖掘商会资源,聘请餐饮企业的专业厨师来老年餐桌烹制特色菜品,让老年人花低价就能享受高品质“大餐”。携手胡大、兰溪小馆等饭店推出“助老食事”计划,老年人到店可享“绿色通道”、专属定制、价格优惠。
志愿服务“搭把手”。多个社区试点成立“乐龄帮扶队”,为高龄、困难老年人送餐上门,遇到沙尘、雨雪等恶劣天气时,由社区工作者送餐上门,确保老年人及时吃上“暖心饭”。2023年,街道将进一步加强为老服务志愿队伍建设,拓展服务范围,通过邻里守望、专群结合,打通老年人需求和服务精准对接的“神经末梢”。
辖区单位“帮把手”。引导地区商务楼宇、社会单位、学校等利用食堂资源,开设“老年送餐窗口”,联合辖区企业推出助老“流动餐车”,成为老年助餐的“星星之火”。打造以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助餐点为基础,以社会餐饮企业为支撑,以社会单位内部食堂为补充的养老助餐服务布局。
东直门街道: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就餐服务圈
东直门街道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28%左右,老龄化程度严重,老年人就餐问题成了养老服务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难题。东直门街道将“养无忧”计划作为养老服务工作的基础加快推进建设,依托养老联合体建设,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完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目前,东直门街道共有10个社区,已建设完成老年配餐中心1家,老年餐桌7家,其中4家开设在养老服务机构内、3家开设在社区内,养老驿站、社区用房、养老院点位相互补充,实现多元主体共建。
街道积极统筹协调,克服多方困难,通过提供政府用房、免除场地租金等方式,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能。目前,街道老年餐桌菜品两荤一素售价15元、一荤两素售价12元,大大低于市场价格,降低了老年人的吃饭成本。
充分考虑到辖区老年人分布特点和区域特点,依据街区制管理,合理设置每个街区内老年餐桌点位,目前7家老年餐桌平均分布在六个街区内,成功打造“一刻钟”养老就餐服务圈,保证每个街区范围内的老年人都可以实现家门口用餐愿望。
另外,为解决失能老人无法出门就餐的问题,街道发挥社区志愿者、养老驿站服务人员优势,提供入户送餐服务,缩短了老年人的就餐距离。
为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的多样性,餐桌每日提供3个荤菜和4个素菜供老年人自主选择,同时考虑到少数民族特定的饮食习惯,在所有餐桌都增加回民餐。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