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代表(左)做客北青直播间
(资料图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如何打造“演艺之都”、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昨天,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做客北京青年报“两会直播间”,就演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文化供给、创新演艺形式等方面,畅谈自己的看法。他建议,高等艺术教育应“拆墙透绿”,敞开门来办教育,培养优质人才和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助力北京打造“演艺之都”。此外,他建议创建中国北京国际舞蹈艺术节,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
谈打造“演艺之都”
创建国际舞蹈艺术节增国际话语权
作为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代表在看到《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打造“演艺之都”的阐述时非常高兴。今年,巴图代表带来的议案“建议北京创建中国北京国际舞蹈艺术节”正与此相关。
“为什么提这个建议呢?我做了调研,你看电影、美术、戏剧、音乐等艺术门类都有国际化的赛事、展演、学术活动等,在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之下,中国首都通过艺术赛事和国际化演出形态,能够实现话题的发起,体现我们某种形态的艺术引领和示范。”巴图提到,舞蹈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现阶段的国际化活动、赛事和演出“小而零散”,难以代表首都北京的最高水平。所以,他特别希望北京能创建国际性的艺术平台,通过艺术节的形式展示中国舞蹈的最高水平。
巴图代表之所以提出这个议案,也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舞蹈作为“身体的律动”,不受差异化语言的影响,是最国际化的。二是北京也有这样的基础,北京舞蹈学院举办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赛事已有8届,中国大剧院举办中国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已有5届。“我特别希望我们强强联合,再整合更多的优质资源,让中国舞蹈最优质的资源登上世界之巅。”巴图代表说。
“大戏看北京”是“演艺之都”的载体
在巴图代表看来,创建中国北京国际舞蹈艺术节,增加舞蹈艺术门类国际话语权,可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助力首都打造“演艺之都”。除了国际舞蹈艺术节这样的平台,打造“演艺之都”还需要具象化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打造“演艺之都”需要载体,而“大戏看北京”是打造“演艺之都”的载体。
去年11月5日,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开幕,当晚的开幕大戏正是北京舞蹈学院的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这台融入版画等艺术形式的高质量舞台艺术也受到了媒体热议和观众好评。可以说,“大戏”正是人民期待的艺术精品。那么如何创作更多的艺术精品呢?巴图代表认为,作品背后就是创作,创作背后是精致的艺术劳动,而艺术劳动的主体就是艺术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艺术精品的核心元素在于供给侧,我们应该设置好人才培养的规格方向。”巴图代表说。
开放办学对艺术教育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优质艺术人才和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巴图代表指出,这需要系统的教育培养。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艺术教育再到院团教育,通过密切合作,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人才培养使命。而高等艺术院校处于人才培养的上游,会直接影响艺术院团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我们培养人才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审美方向,满足市场和观众需求。如何做呢?我们应该摒弃象牙塔式的教育、关起校门的教育和书斋里的教育,我们要打开大门,要‘拆墙透绿’。我们的办学观念应该是开放的,面向日益变化的艺术市场,距离观众的需求更近。”巴图代表说。
市场和观众的需求不断变化。对此,巴图代表认为,人才培养模式不应当是单一的、静态的,应当动态调整。巴图告诉北青报记者,此前北舞与国家大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东方演艺集团、北京演艺集团等一流院团和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合作“桥梁”,实现了人才动态培养。这种“前店后厂”模式,也打造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去年,在国家大剧院,北舞的《舞动经典》一票难求,效果非常好。
“开放办学对于当下的艺术教育非常重要。我们要放开,面向首都的文化需求,与首都的顶级院团实现更加紧密的合作。其实,有了这些优秀的创作人才及演艺人才后,我们就会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实现‘大戏看北京’。”巴图代表说。
谈传统艺术跨界和“出圈”
精品更需独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近年来,沉浸式演出、云演出等形式受到观众喜欢。面对这种新型演出形式和观众的新需求,传统艺术形式应该如何应对呢?在巴图代表看来,实际上,舞蹈创作已经给出了答案。从《唐宫夜宴》的“出圈”,到《水下洛神》的美轮美奂,再到河南卫视联合B站打造的剧情舞蹈综艺《舞千年》,铺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画卷。近年来,舞蹈在众多艺术门类中率先“出圈”,引起了热议,也带来了好评。
“艺术创作就是为了创造新奇,满足特殊变化和代表未来,这就是艺术的价值。所以,艺术的核心属性一定是跟‘破圈’、跟变化、跟跨界相关,它应该是更敏锐的、先锋的、紧跟时代的。这就是艺术,这也是艺术家的职责。”对于新潮的、跨界的艺术表达形式,巴图代表认为,传统艺术应该主动去拥抱“破圈”、实现跨界。
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巴图代表认为,无论是陌生的载体还是新的表现形式,或者是新的传播方式,都可能是跨界的表达,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既尊重传统又顺应时代,这种的努力方向可能正是观众的审美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大戏看北京’、实现经典的传承。”巴图代表说。
谈吸引年轻人来剧院消费
要提供优质、真善美的艺术产品
艺术的吸引力取决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巴图代表看来,艺术精品一定能吸引观众来到剧院。艺术的“座”是由“未来的座”决定的,也就是说,是由青年人甚至孩子来决定的。如何吸引青年人来到剧院呢?巴图代表认为,首先需要提供优质的、真善美的艺术产品。其次,要根据历史文化资源和阶段性需求,提供触摸时代脉搏的产品。最后,要专门为孩子们打造他们喜欢的艺术产品。
巴图代表介绍,北京舞蹈学院即将成立少儿舞蹈团,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让同龄人给同龄人演绎艺术作品。“在同辈引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觉亲切,愿意走进剧院,亲近艺术。这可能就是打开青少年进入艺术大门的最佳方式。有了优质的艺术人才,有了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有了优质的作品,我想,我们将来是不愁票房、不愁观众的。”巴图代表信心十足地说。
文/本报记者 刘洋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摄像/本报记者 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