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上午,由市二医(金阳医院)主办,贵阳守正中医药研究院承办的治未病中心揭牌仪式在贵阳市中医名医会馆举行。

仪式上,市二医党委书记、研究院首席专家、专家组组长杨卫民在讲话中强调,该院治未病中心将以中医体检(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慢病管理为抓手,建立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体系,构建“医院—社区—个人”慢病管理模式,对慢病患者进行全周期中医药健康管理,实施中医药干预活动和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医院将以“一基地两中心七站点”为基础,打通金阳医院与金华园、长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七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四所紧密型医联体卫生院信息系统,通过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治未病”人才、支持开展“治未病”相关业务,延伸拓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提高基层“治未病”服务水平。同时将中医药康养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纳入网格化管理。

据介绍,杨卫民曾带领市二医及贵阳守正中医药研究院相关人员专程到广东省中医院考察学习“治未病中心”建设,并结合医院实际,积极推动“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卫民

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医名医会馆特聘专家刘震强调,《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将“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纳入其中。将“治未病”作为中医药健康工程服务的主要手段;2022年10月18日,贵阳市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贵阳贵安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2022-2030年)》的通知中明确“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为核心,建立市级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心,打造市级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示范点,将中医”治未病“服务融入基层健康管理”,将极大地推动贵阳贵安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他表示,市二医(金阳医院)一直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相继成立贵阳市中医名医会馆、贵阳守正中医药研究院,依托贵阳市贵安新区中医药培训基地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逐步建立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近两年中医药水平持续向前发展。

参会人员现场参观

省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处处长张龙讲到,“十四五”时期,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转变,中西医并重和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优势明显,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振兴发展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在贵阳市,市二医(金阳医院)作为三甲综合医院,是贵州省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贵阳)和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贵阳区域分中心,医院与时俱进,高瞻远瞩,相继成立了贵阳市中医名医会馆和贵阳守正中医药研究院,搭建了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平台。他强调,治未病中心的重要任务,一是要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二是推动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把“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落到实处。三是要推动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围绕重点健康危险因素、重点疾病、重点人群,全民参与、共担责任、共享健康成果。

揭牌仪式现场

知名医学专家梁显泉说,贵州中医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人才匮乏、创新研发能力不足等短板和弱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基础,结合医院实际,重点发挥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病、危急重症等优势专科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协同、中西药并用,切实提高中医治疗急危重症、心脑血管病的诊疗水平和能力,打造拉得出来、顶得上去的中西医结合团队,逐步构建起运行顺畅的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体系,积极探索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突出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多学科、全方位协作,形成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中西医协作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诊疗体系。他认为,进一步完善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建立以市级医院为龙头,区县级医疗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的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将有效降低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建立健全慢病中医药防治服务质量控制标准,在“医院-社区-个人”的慢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模式基础上,助推健康贵州建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欢

编辑 曾俊超

二审 卢奕林

三审 黄 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