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近期在贵阳各大医院,急诊患者中的老年人数量猛增。在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对医院和医护人员来说,新一轮的压力和挑战随之而来。

他们如何应对?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救治情况怎么样?1月13日,记者探访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呼吸是一件需要拼尽全力的事

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静谧的病房里能清楚听到呼吸机发出的“咝咝”声和监护仪的“嘀嘀”声,患者的生命体征就汇聚在一块块小小的屏幕上,每一次微小的波动都被医护人员看在眼里,每一次异常都会被及时处理。

插满各种管线的重症患者病床旁,不时有巡查医生和护士仔细记录仪器上数据的细小变化。

时刻盯着监护仪上的每一个数字跳动

在这里,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被24小时严密监护,重症患者的治疗、护理都托付给了医务人员。对这里的患者而言,呼吸是一件需要拼尽全力的事,而维持住这些新冠合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的呼吸频率,也是医护人员面临的艰巨任务。

10号病床的75岁患者马阿姨已经可以和护士进行简单的交流了,如果不是她手臂上的淤青和还挂着的呼吸机,很难想象几天前她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重症肺炎、氧饱和度只有70%左右,正常情况应至少在95%以上,这说明患者已经极度缺氧,很可能发生呼吸或心脏骤停。

符合新冠肺炎重型诊断,被送入RICU时,医生团队紧急实施无创通气、抢救用药、抗感染治疗等,将马阿姨的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才保住了她的命。

“今天是第12天,从胸片上看,马阿姨的病情已有好转,咳嗽、咳痰症状也有减轻,氧饱和度也上升到96%~98%。”医生纪笑英告诉记者,因为马阿姨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目前仍在用胰岛素控制。接下来继续动态观察细菌、病毒等变化,慢慢通过鼻导管吸氧,相信用不了多久,马阿姨就可以顺利转出重症病房。

据了解,自2022年12月中旬以来,面对骤增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重症感染者,贵医附院迅速作出决策,对“一老一小”、弱势群体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做到“应收尽收”,所有病区开放全力救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同时,优先保障急症和危重症患者住院治疗。

如今,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包括部分危重症患者病情好转,陆续康复出院。

每一次微小的异常,医护人员都会及时处理。

日夜坚守,守护生命战场

呼吸科病房是内科中收治患者最重的区域,而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则是重中之重。大部分患者均为高龄或是从急诊抢救室转入进行救治的,大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衰、肾衰,需要插管及抢救,危重情况可想而知。

这里的医护人员更是步履匆匆,白连夜、夜连白,穿梭忙碌在患者的病榻边是他们近一个月来的工作日常。“呼吸科管理两院区122张床位,其中本院区呼吸病房扩充到92张床位,重症监护病房有12张床位,病人全部收满。压力大、工作忙、任务紧。”谈起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近段时间的工作节奏,护士长游小丽感触颇深。

游小丽介绍说,患病人数激增,特别是有基础疾病及高龄的危重症患者不断增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积极扩容本科室收治能力,优先保障对重症患者的接诊救治。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在人力资源紧张,调休困难的情况下,不发热的主动为发热的同事顶班,即使有点发烧了,也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暂无不适症状的就连续两周不休息,只为让生病的同事多休息一些时间。在家休息的人员,接到电话就立即返院投入战斗……”

在最艰难的时刻,RICU克服感染减员、医疗资源紧张等重重压力,保持每天6名医生、7名护士24小时运转,守护患者的生命通道。

监护仪发出“危险警报”

“嘀嘀嘀、嘀嘀嘀……”话还没说完,3号病床的监护仪警灯闪烁,发出“警报提示”,90岁患者韦老的氧饱和度突然骤降。

医务人员紧急为患者进行纤支镜检查。

“快快快,插纤维支气管镜,赶紧看看是不是痰液堵塞、有没有气道痉挛……”一时间,紧张气氛拉满。仪器准备,三名医务人员配合着纪笑英医生,可视图像下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所有的人都很紧张,“再来一次……”纪笑英小心翼翼地插入导光束,然后又一边观察,一边为患者吸痰,本院规培医生赵文静在一旁仔细做好记录。

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缓慢地往上攀升,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值终于恢复了正常。

等待片刻,赵文静告诉记者,“我们看到患者气道里有很多痰痂,然后马上进行痰痂吸出,相当于将气道打开,清理干净。这样,气体就可以顺利进出,患者的氧饱和就可以恢复。”

记者看到,医务人员不停地穿梭在病房、护士站和治疗室之间。

像这样的片刻时有发生,RICU无论哪个角落,都能听见监护设备滴滴答答响个不停,提示患者心率、血氧或血压异常。作为“生死之门”的守卫者,面对各种风险与压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没有退缩,勇敢担负起使命,全身心投入到患者救治与医疗服务中。

医生赵文静在一旁认真地做好患者病程记录。

“生死之门”守卫者步履不停

据了解,为竭尽全力开展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救治工作,贵医附院成立了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及医疗救治专家组,研究制定诊疗方案,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门急诊和病房衔接,缩短患者候诊时间,做好高龄、有严重基础病等重点人群收治准备。制定对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异常及年龄大于65岁的候诊患者优先安排就诊的工作机制。

“应收尽收”的背后一定是高质量的救治,由呼吸专家组队,对各支援学科进行专业指导,包括呼吸机使用、CRRT技术、呼吸治疗师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重症救治能力和水平。

“自2022年12月起,截至1月13日,已有21例新冠重症患者从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转至普通病房,或已达到出院标准。患者转出后,马上就会有新的重症患者被收治,病房始终保持着满负荷运转。”游小丽说。

刚做完紧急插管,纪笑英又默默地守在患者病榻边,一步也没有挪开。他认真盯着监护仪上的每一个数字跳动。他和其他医务人员一样,每时每刻都绷紧神经。

就是这样一群“生死之门”的守卫者,在同死神争夺生命的过程中,常常将死神打得落荒而逃。他们在这里,正温情地守护着重生的美好生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琴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