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上太多的人和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基于这一深厚情感和深刻认知,近年来,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曹海玲创作了许多优秀剧目,如《天渠》《出山》《蝴蝶妈妈》《血丹砂》《青春百分百》等,贵州故事在她的艺术之笔下呈现出缤纷色彩和斑斓景象。

黔剧《腊梅迎香》演出后曹海玲(右)和邓迎香合影

创作中,那些在采访时接触过的人物,让曹海玲感怀不已。如创作黔剧《天渠》中那个36年只做一件事,为乡亲修通一条“生命渠”的黄大发;创作黔剧《腊梅迎香》时,那个曾和命运抗争,也曾迎风落泪的女人邓迎香;创作反映贵州192万人易地脱贫搬迁的话剧《出山》时,那些背着哭叫的奶娃娃做搬迁工作的母亲们,那些故土难离留下的泪水,那些永远倒在脱贫路上再也醒不来的人;创作京剧《锦绣女儿》时,苗家绣娘的一根绣针绣出的刺绣之美和命运蝶变。“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是时代的缩影,他们是历史见证。”

曹海玲(右)到基层采风

在创作之初,曹海玲都会暗暗告诉自己,这些楷模首先是有血有肉的人,然后才是别的。因此,她把创作的目光对准英雄背后散发的人性之光。“在罗甸采访,邓迎香对我说,她曾是那样地恨这些高得翻不过去的山,说完就带着我爬上陡峭的山。”曹海玲了解到,因为这座山的阻隔,让邓迎香的孩子在去求医的路上失去了生命。曹海玲心一颤就走不动了,索性坐在山坡上。此时她看见一朵淡紫色的野花,小小矮矮的,摇曳着,仿佛在和人们打招呼。“那时我强烈感受到,迎香开山通路埋在心底深处的人性力量。”

曹海玲(后排右二)采风时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

天天都要上渠去巡查的黄大发,在对他的采访聊天进入尾声时,曹海玲不经意问了一句:“渠都修好了,你还天天上渠,不累呀?”黄大发说:“我天天上渠去走走看看,就好像是去看我家姑娘一样。看自家姑娘,咋会累?”曹海玲顿时醒悟:原来那条高高挂在悬崖、横跨3个村9000多米的“天渠”,在一个老父亲的心里,又何尝不是离天堂很近很近的“天渠”。

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永远是创作之根脉。曹海玲说,贵州开启未来高质量发展“黄金十年”之际,也将有更多故事等待我们洞开创作之门,用独特的艺术眼光,洞察生活的能力,扎根生活的毅力,悲悯苍生的情怀,创作贵州的故事,塑立故事里的贵州。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陆青剑

视觉/向秋樾

编辑/陈江南

二审/舒畅

三审/李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