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停车共治


(相关资料图)

停车难是城市居民社区面临的共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近期,北京公安交管部门向前一步,联合属地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结合胡同区域,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及商业区周边的实际情况和区域特点,形成个性化方案,推动解决停车难。北京交通广播《交通新闻》栏目推出“北京停车共治”系列报道,汇总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的“经验手册”。

9

北京正以绣花精神“一车一议”共治停车难

停车难、停车乱是随着城市发展逐渐形成的治理难点和痛点。北京在推动完善社会共治治理体系过程中,以绣花精神,“一车一议”,探索试行了一批较好的停车治理经验。而这些经验的可持续,需要精治共治的持久发力。

北京近两年来推动解决的学校、医院、商圈、老旧小区、胡同片区等不同区域的停车治理,有的是在商圈调研夜间闲置车位,向居民宣传解读停车付费相关政策,协调惠民停车价格,引导居民接受共享停车;有的是利用疏解腾退空地,建设学校临时停车场、居民社区停车场、胡同立体停车楼,解决停车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有的是形成居民自治力量、加强科技执法......

这些措施形成的背后,区域特点不同,供需情况不同,但共通的是属地政府和多部门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转变,每一个环节都在向前迈出一步。在专业力量和专业管理的指导下,曾经停车难、停车乱的地区,环境都有了大幅提升改善。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主任程世东指出,这些不同区域的停车问题最终得以解决,首先是对需求和资源建立台帐,其次是多部门紧密配合联动,最后还要以执法作为保障。

程世东:不是说执法就执法,说建(停车位)就建,可以说有一个部门之间的配合。首先需要很细致地对区域的停车的需求和停车的供给有一个非常精准的了解,工作的力度才能比较合适。

再一个就是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一定要紧密,停车共享、还是建新的停车位,相互之间也要做好配合。

如果有停车资源,就要严格执法来规范停车;如果是去建新的停车位,那一旦建成,执法一定要跟上,把不合规的停车规范化。这是精细化管理阶段更高的一个工作要求。总体上北京还是相对比较好的,在全国走得比较靠前的。

牛街平房区新建立体停车楼/记者拍摄

京铁家园北侧新建临时停车场/记者拍摄

北京二十中在东岑公园外围新建学校东门开通送学通道/记者拍摄

尤其对开发商自建、未交付市政的道路,或背街小巷的停车乱“老大难”问题,交管部门向前一步延伸执法的前提,是基础设施的完善。北京市公安交管局西城交通支队副支队长单德琦说:

单德琦:交管部门执法延伸,前提是规范化的基础设置跟提升,该划的标线、该设置的车位,像正式的道路一样,提升以后有(执法)依据,然后咱们延伸执法。

通州印象台湖社区内部打造单停微循环路网/记者拍摄

治理思路和方式转变的同时,居民的停车意识也在逐步转变。北京市静态交通业协会党支部书记杨闻天说:

杨闻天:资源匹配度不是很好,所以说导致了长期以来胡同一直都是居民免费把车停了,形成了习惯,观念转变很难,没法形成这种文明停车的观念。所以还得前期要跟居民把工作做好,慢慢的引导。

牛街四条规范停车秩序治理前后对比/北京交管提供

王府井地区“不停车”胡同治理前后对比/北京交管提供

如今,居民对生活的需求在日益多元化。一位见证了北京城发展变迁的老居民感触颇深。

居民:如何停车、如何行车,首先要合法,第二要合规,第三要合理,第四要便民。不能为了便民,我违法不成,违规也不成。

要靠政府的引导,各部门真正的责任到位,同时要有广大居民的积极配合,这个问题才能彻底的解决。开始主抓这个是一个好的开始,如何坚持下去是最根本的。

王府井商圈居民共享停车实现胡同“不停车”/记者拍摄

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停车是个大问题、老问题,但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它之所以难,是因为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十分复杂。

实践经验证明,要破解停车难题,必须直面而不是回避,要在全市对停车管理制定宏观政策、实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各具体点位以绣花的精神、时时放心不下的精神,一地一策、一小区一策、一街道一策、一学校一策,共商共建共治共管,方能逐个击破、积少成多,解决超大城市治理中的历史难题。

记 者 | 任雪娇

编 辑 | 赵明聪

主 编 | 程 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