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据《工人日报》报道,在北京市密云区的图书馆、社区、敬老院、水库周边等地区,经常能看到志愿小队活动的身影。这些小志愿者在发扬奉献精神、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收获了课本以外的知识、锻炼了能力。志愿服务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

对学生而言,第二课堂具有实践性、趣味性,是生动的教育场所,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的学生志愿参与家乡贡梨一条龙服务,通过开展“黄土坎鸭梨与其他鸭梨糖度、酸度及石细胞粒径差异性研究”,体会到了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并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向顾客们介绍贡梨的优点,将贡梨销售一空。

长期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在此背景下,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至少承担着两个任务:一是培养中小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远大志向,为国家科技发展培育后备力量;二是进行科学知识、科学观念的基本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科技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为此,中小学校、教师努力开展了诸多工作,包括通过专门的科学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进行科学教育,同时辅之以一定的实践活动。这些工作有效地提升了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但也存在需要改善的问题。例如,中小学生虽然在课堂中学习到了科学知识并建立一定的科学观念,但缺乏将科学知识实践运用的机会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深入感知。现实中,也有不少学校、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实践性活动,但囿于场地、社会支持等,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一个生动的场所,值得重视和利用。从现有的教育活动看,第二课堂的核心实质上是志愿服务,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涉及内容的多样性。志愿服务工作是以社会生活需求为基础开展的,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对象和内容类型丰富、贴近实际。二是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工作时,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现实问题并需要积极应对,需要系统性知识和思维。

具体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而言,第二课堂的这些特征具有两个方面的益处。一方面,第二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接触那些真实的、多样的、有关科学的情境,让学生更为生动地感受科学知识的真实存在。另一方面,第二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接触、解决一些问题时,综合运用已学已知的知识,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系统化、综合化理解和运用。所以,对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观念的获得以及整体科学素养的提升而言,第二课堂可以提供一个真实、有趣、充满实践性的场所。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课堂虽然很生动,但教育者对其利用却不能仅限于此,需要基于学生所处学段、知识积累情况进行科学的设计,并注重教育性引导。如此,第二课堂方能更好地发挥其生动性与教育性,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系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16日第2版

作者:周昱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