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崔文佳

高科技机械不间断运转,经开区百强企业100%复工复产;走出去为外商送上定心丸,朝阳区赴欧洲等地的招商团队整装待发;民航春运备战三年来首个高峰,两大机场上周末航班日架次较前期猛增169%……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调整转段,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快速回稳向上。

春江水暖谁先知?经济领域对社会变化往往最为敏感,反应也最为迅速。着眼于新冠病毒致病力明显减弱,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心正在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主要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这意味着,经过近三年艰辛抗疫,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将时间与精力更多投向复工复产,是城市发展的必须,也是社会的普遍期待。如今各行各业不约而同地动起来、跑起来、干起来,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感受到了“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的共同意志。

复工复产是当务之急,但困难不会瞬间清零。从微观上看,历经疫情反复冲击,企业可能需要时间调整或重建生产计划,需要面对原料供应、资金周转、需求支撑等现实困难。从宏观上看,现代经济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须环环紧扣、处处畅通才能高速运转起来。

以生物医药这一北京的产业王牌为例,仅在经开区就聚集了相关上下游企业1700余家,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卡壳都可能影响整体复工复产进度。这个意义上,我们追求的复工复产,是上下游贯通、各环节配合、产业链协同的整体效应,目的是尽快将整个产业链的活力激发出来。

回望过去近三年的抗疫历程,政府与企业双向奔赴,是我们能够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秘诀之一。政府部门始终在对企业的“急难愁盼”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努力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比如,中小微企业率先遭遇生产经营压力,“三减三补两保障”的“纾困18条”应时而出;优势企业希望化危为机寻求突破,稳经济“45条”打出稳链降本保畅纾困“组合拳”;疫情反复导致个别企业经营深层问题持续累积,助企纾困“12条”明确责任单位、办理时限稳定发展预期……新形势下,企业的“困难列表”“诉求清单”再次更新,相关部门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为市场主体及时送上“解渴”方案,这种彼此扶持将进一步提振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

为市场主体排忧解难,是政府部门的分内之责,也是服务水平的生动体现。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行业五花八门、企业星罗棋布。当下面临的困难、提出的诉求既有共性之处,也必然存在具体的分野。一业一策、一企一策,项项有针对、招招纾痛点,才能切实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活力。这种提供精细化服务的能力,是让好政策转化为好效果的必然要求。

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地方发挥谋发展的主观能动性。首都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且企业数量多、类型广,当下进行更多精细化探索,这份“北京方案”将具有借鉴意义。

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现在距离年底还有半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容不得“观望”和“慢热”。就北京来说,各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拿出满格状态、顶格标准、真格措施,争分夺秒抓紧各项工作,打好经济发展收官战。明年又是北京发展的关键之年,及早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动手忙起来、干起来,才能为明年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风浪,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发展可能会有一时波动,但短期冲击不改长期大势。疫情的影响是阶段性的、短期的、外在的,首都经济发展,时与势依然在我。快速“热启动”的钥匙,就掌握在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人手里。让我们不待扬鞭自奋蹄,抓紧每一天,用足政策包,在实干中迎接美好春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