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车里的脚垫,清洗轮胎钢圈,喷洒泡沫,冲洗车身……早上8时许,邵阳市北塔区君志坚汽车美容服务中心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这家“无声”洗车店里,除了接待人员,店老板蔡坚和13名洗车工都是听障人士。洗车店生意不错,车主们看重的除了店里的服务,还有老板的善心。

6月7日,三湘都市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为爱心老板蔡坚颁发天天正能量特别奖,以及5000元正能量奖金。

同病相怜,他创业为聋哑人提供工作

蔡坚今年40岁,小时候因遭遇车祸导致三级听力残疾。虽然现在借助助听器,可以和别人进行无障碍沟通,但失去听力的那段儿时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听障人士的难处。

家境困难,蔡坚14岁时便辍学步入社会打拼,在建筑工地当过民工,也做过小商贩。生活的坎坷让蔡坚变得坚强,也让他一直关注着同样有听力障碍的弱势群体。27岁接触公益活动,13年来他一直坚持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

看到听障同伴们谋生艰难,求职不易,蔡坚心生一计:为残障人士提供一个就业平台。

2021年12月,蔡坚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和朋友共同创办了汽车美容服务中心,不需要太多交流的洗车岗位,专门留给听障人士。就这样,陆续有13名聋哑人士应聘上岗。

在外飘荡了数十年的李洁和蔡坚的年纪一样大,是洗车行年纪最大的“老员工”。刚来到洗车行的时候,李洁性格比较孤僻,“聋哑人”的身份让他在外求职时频频碰壁,回到老家邵阳后辗转来到蔡坚的洗车行,这才找到了人生中的一缕光亮。

洗车行一共有5个洗车位,蔡坚交给李洁带队负责。几个月下来,工作中频频被车主点赞的李洁和同事们逐渐找到了社会认同感,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希望带领更多残障人士,有尊严地生活

让顾客满意,是“无声洗车行”的服务标准。为保障洗车质量,“无声洗车行”坚持不使用洗洁精、拖布等容易造成车漆划伤的工具和产品。

别人眼里一份并不起眼的工作,在13名听障洗车工眼里,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事业,他们期待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多认可。尽管洗车的速度比其他洗车行要慢10多分钟,服务价格也要略高一点,初次来洗车的车主有些并不理解,但洗过车后,很多人改变了看法,成了回头客。

“我也是残疾人,深知找工作不易,开洗车行就是想为有同样遭遇的人提供一份有尊严、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蔡坚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店里给洗车工的提成,在同行业内算是最高的,所有洗车工不仅购买了五险,还包吃包住,年底还能分红。

通过手语沟通,问及上班的感受,21岁的聋哑男孩周聪竖起了大拇指,飞快地打着手语表示,“之前都是靠父母养活,现在每月工资4000元,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给家里添置物件,很开心!”

全部收入用于“助残、助学、助老”

“不管是再开2家、3家、4家店……我都想吸纳更多的残障员工来这里就业,打造一个残疾人洗车平台,让洗车行能够走得更远。”蔡坚表示,一旦洗车行实现盈利,除了员工工资外,全部收入将用于“助残、助学、助老”。

关注残障人士,除了帮助他们解决生理、生活上的困境以外,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我们也不比别人少条胳膊少条腿,只要肯干,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自己也只是做了很平常的事,也是完成我自己的心愿,从没想过会得奖。”得知获奖一事,蔡坚坦言十分意外,“关于奖金,我想用在看望抗战老兵、困难儿童等公益活动上。”蔡坚表示,除了提供工作机会,他也会带领员工多参加公益活动,每个人都奉献一份微薄的力量,传递正能量,温暖更多人。

颁奖词

他本身有听力障碍,且生活经历坎坷,看到残障同伴谋生艰难,内心柔软的他感同身受,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提供帮助。

小小一间洗车行,为13个聋哑人士提供工作舞台,使得他们可以用辛勤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让他们用自己的辛勤付出赢得了顾客的尊重和认可。

“虽然听不见,但对待生活,我们不能沉默。”他用善行激励着这些残疾员工,帮他们找到了人生中的一缕光亮。

为大爱店主的“授人以渔”点赞,也为残疾店员们的自食其力点赞,让我们将这份无言的温暖传递,唤醒更多人对残障人士的关爱!(记者 杨洁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