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傍晚6点半,记者在双闸街道新亭社区见到秦丽时,她正开车带着辖区老人前往疫苗接种点。整理好后座,和同事对接好其他工作,秦丽将老人扶上车,记者跟随一同出发了。“我们下午有流动疫苗接种车,但这位阿姨今天刚从外地来南京,没赶上,怕我们落下她,就很着急,跑一趟国博,老人也安心。”一路上,秦丽和记者闲聊道。

10分钟后,抵达目的地,在秦丽的陪同下,医生详细咨询了老人的身体状况,现场进行健康评估,顺利完成首针接种。“平时儿子工作忙不在家,我又不识字,打不起来。我们年纪大了,抵抗力差,要接种疫苗才放心。”留观结束的岳阿姨对秦丽的贴心服务赞不绝口,“我都不认识她,就知道是社区的,知道我着急,晚饭也没吃就带我来了,真是辛苦姑娘了。”

看到岳阿姨安心、满意地回家,秦丽也舒了一口气。“我们这个端午小长假,基本都在跟居民打电话,这一天下来十来个社工打了900多通电话,普及疫苗接种、重点人员摸排等,看上去都是些琐碎的事,但每件事处理起来都要仔细思考、反复衡量,与居民们沟通更是要有十二分的耐心,各项工作才能运转起来。”秦丽说,“别看我现在一身劲,实不相瞒,我以前压根都想不到会来社区工作。”

2017年以前,秦丽在南京一家外企工作,拿着颇高的收入,西装和高跟鞋是每天的着装标配。后来遇到公司搬迁,秦丽选择留在南京,做一次跨行业的自我挑战。2019年,她一脚迈入社工行业,来到双闸街道新亭社区报到。真要开始从事社区工作,基层党建是什么,网格员具体责任、内容有什么……一连串的问题,还是给当时刚入职的秦丽心中画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让她惴惴不安。

“从零开始,没有头绪,只能像读书时啃书本一样,从政策里一点点去摸索。”秦丽开始翻阅关于基层工作的各种资料、工作手册。从日常的社区琐碎开始,到定期开展社区党员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再到基层防疫,秦丽上手很快,但碰壁的地方也不少。“刚到社区半年多,就遇上疫情了,主要是当时我对社区的‘家底’不清。”秦丽告诉记者,她所负责的网格共计4栋楼,常住人口达1500人,流动人口200人左右。网格大、入住率高是她这个网格的特点,随之而来的是疫情防控任务重、压力大。

核酸检测、社区管控、突发情况,秦丽手机24小时开机,确保随时能闻“铃”而动才能安心;有特殊情况需要保障,她二话没说,自己钻进厨房,做出几道菜打包送给隔离医学观察人员;仅仅一个月,手机通话1800多分钟,500余条微信聊天记录,手机备忘录里详细记录着网格内的重点人员信息……3年来,秦丽当过快递员、采购员、保洁员、话务员等“多重角色”。

“我们社区呈现外来购房者多,年轻群体多、高学历人群多的特点,想要做好他们的工作,必须对疫情防控政策时刻掌握、时刻学习,自己先吃透政策,才能消除隔离人员的顾虑和担心。”声音沙哑,但秦丽的语气却十分坚定。

对秦丽的家人来说,深夜响起的电话铃声、迅速爬起的身影,客厅里亮起的灯光,已经成为这个小家最熟悉的“夜曲”,秦丽也早就习惯了让自己保持这样的“紧绷”状态。经过3年的历练,如今她已成长为新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居民们也早就记住了这张熟悉的面孔。

让秦丽感到欣慰的是,社区对居民公共服务事无巨细的关怀,也激发了居民自愿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疫情发生以来,100多位居民、党员志愿者以及联盟单位员工主动请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秦丽笑着说,虽然忙到“飞起”,但一想到大家伙都是一股干劲,心里又无比高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社区工作的确琐碎辛苦,但也是在社区,让我知道了再苦再累的时候,‘扛一扛’,事儿总会过去,人可能也会经此得到提升。社区工作对我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实实在在为他人解决问题的踏实感。”秦丽说,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有机会成为守护一方平安的一分子,还能听到居民说一声“这个姑娘还不错”,再多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记者卫凌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