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2月8日,江苏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6部门联合公布2022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这也是江苏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去年底,江苏制定《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办法(试行)》,从时间因素、文化含量、影响程度、传承价值等四个方面设定地名文化遗产评定标准,规范申报评定程序,要求各地对列入地名文化遗产名录的地名,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地名资源储备库,确保地名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今年江苏全面启动省、市、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以古城、古镇、古村落为评定范围,截至目前,各地共评定819个县级地名文化遗产、448个市级地名文化遗产。

据介绍,此次入选的江苏省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共计200个,其中:古城地名50个、古镇地名79个、古村落地名71个。按地域分布,苏南地区134个,占比67%;苏中地区38个,占比19%;苏北地区28个,占比14%。按入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情况分析,入选国家级或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名有16个;入选国家级或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地名有33个;入选国家级或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或省级传统村落的古村落地名有44个。

近年来,江苏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多措并举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全省13个设区市均出台了地名管理办法或规定。今年4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要求不随意更改老地名,要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融入城市更新行动。

为有效传承中华文脉、充分发挥地名时代价值,江苏各设区市、县(市、区)均建立本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收录历史地名13000多条。结合地名文化遗产评定等工作,各地积极为历史地名树碑立牌,江苏已为古镇、古村、古街巷、历史文化街区等树牌2000多块,有效保护并宣传了“乌衣巷”“青果巷”“山塘街”“西津渡”等历史悠久的老地名。全省发布了两批共200个“红色地名”。

同时,结合城市“软更新”行动,江苏各地积极重启老地名,活化运用了一批社会影响大、历史文化内涵深、传承价值高的老地名。比如,结合道路、桥梁新建、改扩建,南京等地就地启用“大胜关”“黄天荡”等老地名。常州、淮安等地将“重启”老地名超前置入规划阶段,从源头把好关,在新生地名中优先考虑复活使用老地名。近两年,江苏共活化使用老地名800多个。

下一步,江苏将建立健全地名管理服务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地名法规政策,持续将历史地名保护传承融入城市更新行动。在规范地名管理方面,配合相关部门持续做好地名命名、更名等审批工作,做好地名备案公告工作,推进乡镇地名规划编制;在完善老地名分级保护体系方面,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和数据库,建立健全标准地名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并推动持续编制出版各类地名文化丛书,广泛利用媒体网络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升地名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