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2月7日起,本版连续刊发了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不少读者致电本报讲述自己遇到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学习、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很多年轻人会感到“心累”,觉得身心被掏空,甚至对身边的环境感到不适应,对生活十分迷茫,难以找到价值感和存在感。第三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谷岩提醒,当一个人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觉得怎么样都无所谓的时候,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患“空心病”了。

大学生易出现心理困扰

“从年龄来看,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走进高校前都是以校园学习和家庭生活为主,周围环境比较简单,很少接触社会、集体生活,而且不需要考虑情感和就业等问题,所以当身边的环境发生变化、需要面对未曾遇到的问题时,难以很快适应,自然会产生心理压力。”谷岩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身处不同阶段的大学生所遇到的压力也不相同。即将毕业的本科大学生要面对考研、就业、创业或是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压力;大二、大三的学生容易在情感方面产生困扰;大一年级的学生大多会因为要融入集体生活和面对人际关系,产生心理压力。

谷岩认为,大学是年轻人培养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的阶段,也是他们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更要重视自我调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触发心理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出现孤僻、逃避或者烦躁、易怒的情绪,有人可能因此成为同学眼中“各色”的人,进而感到越来越孤独,甚至影响其性格发展。

不能忽视的“空心病”

“空心病”是指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具体表现为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意义。

谷岩告诉记者,造成“空心病”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教育、成长经历、父母影响等,也包括社会大环境,但主要和家庭教育有关。年轻人中有一些“啃老族”,他们身体健康但缺乏努力奋斗的意识,总是心安理得地待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不想出去工作,即便家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也无动于衷,毫无惭愧感和责任感。“患有‘空心病’的人真正到心理门诊就诊的比较少,因为他们不愿主动就医,前来咨询的都是他们的家人。有的家人实在接受不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了,才硬带着他们来看病。”谷岩说。

一名20岁出头的小伙子,上大学时没有什么朋友,工作以后人际关系也不好,只上了一年班就辞职在家,不愿再接触社会。他不上班、不干活,整天在家吃饭、睡觉、看电视,面对家人的劝说总是反问:“我在家很开心,也没烦恼,为什么要上班?”这令他的父母十分苦恼。还有一名在国外留学后回国的大学生,因为找工作不顺利而患上“空心病”。他觉得反正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工作与否也不重要、不工作也能靠父母生活。他们的父母眼看着孩子白白浪费了美好的时光,心中充满了失望和无奈,总想着可能是自己“把孩子宠坏了”,却没想到孩子可能是患上了“空心病”。

注意“心病”表现和疏导

“有的年轻人来就诊时会先哭一阵,我们特别能理解,这其实是他们在宣泄心中的压力,宣泄过后再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他们心里就会舒服多了。”谷岩说,心理健康问题在早期都会有一些表现,只是人们不太关注这些表现,误以为是身体不适或疲劳、郁闷而已,错过了及时宣泄压力和进行心理疏导的时机。

据介绍,不少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在患病初期没有注意到自己情绪上的变化,但是往往会出现一些身体反应,主要表现在不同脏器、不同部位的不适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可能没有器质性疾病,但会有类似于器质性疾病的表现,比如头晕、头沉、胸痛、胸闷、心慌、心悸、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小便次数增多等,当感到紧张或情绪不佳时,便可能会出现上述不适感。

患者和家属应当注意,经过相关医院科室的检查后,如果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可能,就应该考虑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对于大学生等年轻人群体来说,更要重视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因为大多数年轻人遇到心理压力时感受会比较明显,而且应属于较早期,如果能通过适当的方式宣泄压力,及时接受心理疏导,进行自我调整,就可以走出心理阴霾,摆脱心理困扰,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本报记者姜樾狄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