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腺癌的大家族里,三阴乳腺癌是一类治疗抵抗率高、术后复发转移率高的乳腺癌类型,有‘乳癌之王’之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逸仙乳腺肿瘤医院副院长刘强教授指出,长期以来,医学界对三阴乳腺癌的复发转移没有太多办法,患者也会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

近期,由刘强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有望打破三阴乳腺癌治疗的尴尬局面:通过采用液体活检手段,动态监测循环肿瘤DNA(ctDNA)的变化,医生将能精准地筛选出“高危病人”,通过早期预测肿瘤的复发转移,用最小的代价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终驯服“三阴乳腺癌”。

据悉,这项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实验,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早期三阴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研究。

治疗困局:

三阴乳腺癌易短期复发

在人们印象中,医生对付乳腺癌的“武器”有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其中外科手术,是根治肿瘤的基础,化疗则可以巩固杀灭肿瘤细胞的“战果”。

但对于三阴乳腺癌来说,能发挥“战力”的治疗手段却只有手术、化疗两种,使得一些患者的治疗陷入困局。

“和其他类型乳腺癌相比,三阴乳腺癌的手术切除率高,整体治愈率其实并不低,但由于20%-30%的患者出现复发转移,且往往在术后很短时间内复发,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刘强教授指出,三阴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多集中在手术五年内,一旦出现全身转移,整体生存率只有15-18个月。

解题思路:

找到预警指标抢先干预

“如果能够动态监测评估三阴乳腺癌的复发风险,精准地找到高复发风险人群,抢在他们出现复发转移之前进行早期干预,那么就能提升治疗疗效,也能降低复发率。”刘强教授有了解题思路,但如何找到一项有效的“预警指标”?

“凡走过,必留痕。”肿瘤细胞经过血液转移时,会在血液中留下一些突变的DNA片段。如果能在术前或者术后患者的血液里检测到肿瘤特异突变DNA,就意味着肿瘤细胞进入血液,或正在向身体的其他部位“转移阵地”,提示患者复发或转移风险高。

从2013年起,刘强教授团队借助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技术对早期术后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2020年,该团队在国际肿瘤学界著名学术会议ASCO的官方期刊发表了一篇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研究,首次报道通过血液ctDNA检测,可有效预测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的疗效和预后。

研究发现,ctDNA检测技术表现不凡,能够有效识别和筛选高危患者,“曾有患者在手术前ctDNA一直上升,手术后果然很快发生转移。”刘强说。

精准运用:

可个性化调整治疗方案

运用ctDNA检测技术,不仅可以精准筛选高危患者,评估疗效,还能通过早期调整治疗方案,改变患者命运的走向。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刘强教授团队牵头进一步开展一项利用ctDNA动态监测筛选高危复发的早期三阴性乳腺癌进行免疫联合治疗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实验。“我们对三阴乳腺癌患者先采用新辅助化疗,再进行手术切除,整个治疗过程中进行多次ctDNA的检测。”刘强教授介绍,一方面,要“升级高危患者的治疗”,检测呈阳性的高危复发患者,要加强术后辅助治疗和监测,把复发转移的肿瘤扼杀在“萌芽”状态。

如果血液学检测显示,ctDNA在患者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期间,没有明显降低,甚至出现逐步上升,意味着现有治疗方案对患者耐药,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更换对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另一方面,低危病人也可获益,不必无差别地“下猛药”。“大约有30%-40%的三阴乳腺癌对化疗没有效果,以前治疗的效果要‘做完才知道’。现在有了ctDNA的预警,可以有的放矢,精准打击。”刘强教授介绍,有一位83岁的患者术后ctDNA阴性,被评估为低危,为降低抗癌治疗对老人身体的打击,手术后,刘强对她采取“降级治疗”,药物减量,不仅延长了老人的生存时间,也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展望未来:

或运用于其他亚型乳腺癌

刘强教授表示,ctDNA检测技术将来也会扩展到其他亚型的乳腺癌诊疗中,目前,ER阴性乳腺癌已经有了初步的可喜结果。

“液体活检技术的运用,帮助医生将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治疗发挥到极致。”他认为,随着ctDNA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精度的不断提高,相信未来以ctDNA为指导的临床精准治疗将成为整体趋势,从而改变包括三阴乳腺癌在内的肿瘤诊疗模式。

(记者任珊珊通讯员林伟吟、张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