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播种、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的关键时期,我们会组织科研团队到各县区的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农业技术生产培训和现场指导,解决他们在种植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方面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种植技能。”近日,安顺市农科院薯类作物研究所所长牛力立说。

在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红芯红薯种植大棚里,她带领团队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耐心解答技术管理人员咨询的问题:“摆的时候要注意红薯苗间的间隙,间隔2至3厘米最佳,这样出来的秧苗才整齐、壮实,存活率高。”

紫云红芯薯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多年来,因农户自留种薯问题、积累病毒,导致产量和品质逐年降低。


(资料图)

为了培育优质品种,牛力立带领团队对紫云红芯薯进行提纯复壮及脱毒改良,获得了脱毒红芯薯核心试管苗,建立了种薯繁育体系,为紫云红芯薯实现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牛所长”其实是一位85后,热爱农业科研。从红薯脱毒扩繁到移栽、成长、销售,以及企业产品开发等问题,她都亲力亲为,努力做到最好。

安顺市农科院薯类作物研究所所长牛力立

因紫云红芯薯存在货架期短、贮藏困难、产品单一等问题,牛力立团队联合安顺碧惠食品有限公司、安顺紫运薯来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紫云红芯薯安全贮藏与加工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了红芯薯片、薯干等产品,助力红芯薯延长产业链。

心中有“薯”,一颗“红芯”植沃土。

作为一名科研部门的负责人,牛力立坚持把党建和科研工作、服务产业、乡村振兴同谋划、同部署,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她主导成立了科研二支部党员攻坚突击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战场,将科技和种子送到田间地头,经常开展马铃薯、甘薯、芋头、食用菌、蔬菜相关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咨询。

“年轻人要具备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解放思想的精神,善于到基层、产业一线去发现问题,把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作为研究课题的主要方向。”牛力立表示,自己将努力做好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与服务,当好“三农”工作的守护者、开拓者,做个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农科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郑洁

通讯员 郭萌

编辑 李贝多

二审 张婷

三审 闵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