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标准化的种植大棚明亮整洁,一垛垛食用菌包整齐码放,一朵朵平菇、秀珍菇、黑皮鸡枞菌如雨后春笋般撑起小伞,摇摇晃晃地探出脑袋……在江西省宜春市的樟树市中洲乡西塘村、经楼镇老店村、万载县马步乡泉塘村等地,小小菌菇为村民们撑起了“致富伞”,铺就了通往乡村振兴的产业路。
数年前,这些村庄的食用菌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当地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较多、扶贫任务艰巨。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专业种植知识、畅通的销售渠道等作为支撑,农户们种植水平普遍偏低,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土地利用率低。大多数农户宁愿选择外出务工,也不愿将精力与资金投入到作物耕种上。菇农更是寥寥无几。
2016年,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指引下,组织科技特派员积极开展驻村联户扶贫工作,利用学院所属食用菌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借助国家下拨款和本校补贴的资金,在挂点扶贫村——西塘村筹建平菇专业种植基地,菌菇脱贫事业就此拉开帷幕。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由科技特派员、专家、老师、青年学生组成的食用菌专业团队——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食用菌小分队,从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将青春汗水挥洒在乡村大地上,为农户们带去了宝贵的技术、设备、人才,不仅发挥了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也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更帮助乡亲们圆了致富梦,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田间课堂送技术,推动产业加速发展
菌菇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湿度、温度、无菌条件必须达到适宜的状态,才能培植出高产优质和符合市场需求的食用菌。
自平菇种植基地创建起,食用菌小分队常常到西塘村,为种植户“问诊把脉”,并定期为退伍军人、新型职业农民、返乡下乡创业者等举办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食用菌小分队长期轮流驻守当地,日日观察平菇长势,就平菇装载、消毒灭菌,接种、培育、出菇等程序,以及采摘时机、如何防治病虫害等问题,对村民们进行手把手指导。同时,科技特派员还为农户派发自制的《平菇栽培技术手册》,极大地促进当地平菇种植产业增产、增值、增效、增收。
“黑皮鸡枞菌过去是野生的,人工培育不过三四年。”科技特派员、食用菌研究所科室主任、食用菌小分队指导老师况丹介绍,“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平菇,它对种植的技术要求更为严格。”
走进抚州、铜鼓、樟树、万载等地,科技特派员们发现当地的黑皮鸡枞菌种植存在菌棒易感染、种性不稳定、出菇周期长、大棚能耗大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科技特派员组成的团队迅速展开技术研究,通过独创菌包后熟技术、野外选育优良新品种、优化种植设备管理、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等方式,对症下药,大大降低了当地菌棒的感染率,促使生产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
食用菌小分队积极与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以及省内多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攻克技术难题,目前已有3项专利获得批准。在专业技术团队的指导下,老店村兴鑫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也喜收“黑黄金”——黑皮鸡枞菌日产量提高了20%,日产可达600多公斤。
增强“造血”功能,教给村民致富手段
每每菌菇成熟,食用菌种植大棚内,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采摘、摆棒、裁剪、打包……农户们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食用菌小分队忙着张罗菌菇后期销售工作,围绕销售方法、渠道等与村干部进行商讨。
为扩宽菌菇销路,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和科技特派员组织食堂收购,成立扶贫农产品直营店,精准对接贫困村绿色生态农产品,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打通销售渠道;同时他们帮助当地政府对接各地企业、菜场、商超等,拓宽销售市场。
西塘村村民罗立春因病导致腿脚不灵便,自从加入平菇种植合作社后,夫妇俩每年都能获得分红。如今,在科技特派员的帮扶努力下,平菇种植基地累计为48户贫困户分红20万余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余元。
科技特派员的帮扶工作在老店村也成效显著,老店村的黑皮鸡枞菌带动周边60多名村民就业,使24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了脱贫梦。基地生产的黑皮鸡枞菌经过包装,主要销往云南昆明、广东深圳等地,不仅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还给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村集体、贫困户与公司的合作共赢。
面对乡村的发展变化,老店村党支部书记徐国林激动地说:“食用菌小分队和科技特派员们的指导帮助,不仅教会了村民致富手段,更重要的是解放了村民的思想,让他们依靠科技,相信科技,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成为爱农业、扎根农村的全能型食用菌产业人才。”
“在乡村大课堂中,我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实践了很多,能用自己的所思所学为乡村谋发展,我感到无比自豪。这段经历将会成为我一生的财富。”科技特派员、食用菌小分队队长谭康馨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食用菌研发、种植、销售、深加工等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各地种植现状,研究多样化产品,为当地打造标志性品牌,为乡村振兴赋能。”
(记者 马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