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扬州街头,不经意间就会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相遇。盛行于西汉的扬州漆器,起源于隋唐的宝应荷藕,传承了250年的界首茶干等,这些带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人文底蕴、扬州人引以为豪的“家乡名片”产品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理标志。

2018年底,扬州市地理标志商标仅有15件。截至2022年9月底,扬州市地理标志商标总数已达40件,总量居全省第3位。扬州市市场监管局用了3多年时间将扬州地理标志商标翻了一番。


【资料图】

“路线图”让地理标志“乘风破浪”

扬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积极探索完善“政府主导、市监主推、部门参与、梯次发展”的培育发展模式,按照“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进行梯级培育,深挖地方特色产品资源,建立地理标志商标储备库,遴选重点培育对象,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绘制了一幅幅助推地理标志培育的行动路线图。

地理标志培训会(央广网发 扬州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金招牌”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自2015“高邮湖大闸蟹”成功获批中国地理标志商标以来,高邮湖大闸蟹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毫不“蟹”怠,越爬越欢畅,越爬越有劲头,成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农民致富增收的特色项目和对外形象展示的特色品牌。

“高邮鸭蛋”作为享誉全国的地理标志,犹如播撒在高邮大地上的一个个火种,照亮了产业腾飞的希望。在当地,涉及高邮鸭业相关加工企业共有 112 家,注册商标 126 件,年均加工各类蛋品 11.3 亿枚,高邮市的鸭业经济也已形成规模,惠及农户 3.12 万户,带动农民增收 2.5 亿元。

“高邮鸭蛋”(央广网发 扬州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小鸭蛋带动致富大产业是发挥地理标志效应,让地方特色农产品插上增收致富的“翅膀”,使绿水青山,变成百姓手中“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在扬州,每一件地标,都带动着一个产业发展。

“传承、保护与创新”让农产品实现“华丽转身”

扬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积极推广“地理标志商标+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将从事地理标志产品或相关产业的农户和企业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管理、规模生产和市场开拓,全力增加农民收益,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也为营造健康合规的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环境提供了土壤。

2020年6月,举办了全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保护交流暨地理标志品牌产品“直播推介”扬州专场活动,高邮鸭蛋、扬州漆器、宝应荷藕、鲁垛乱针绣等7类最具代表性的扬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惊艳亮相各大直播平台,更是拉开了扬州市地理标志商标提速发展新篇章。

为了让地理标志不受假冒伪劣侵扰,扬州市市场监管(知识产权)部门加强多方联动合作,开展保护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专项行动,以地理标志产品生产集中地、销售集散地为重点整治地区,切实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2021年,扬州市市场监管(知识产权)部门还组织开展了“创名牌耀名城”系列活动,举办了“好地方·好品牌”首届中国扬州品牌文化节;实施商标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产业集群品牌和“苏地优品”系列地方品牌;组织开展“地标富农助乡村振兴”活动,着重围绕“品牌”进行文化挖掘和品牌运营。

“好地方·好品牌”首届中国扬州品牌文化节(央广网发 扬州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地理标志既是一个地区产品独特品质的“质量名片”,也是体现地区人文和自然风貌的 “文化名片”。扬州40件地理标志商标,每一件都是富裕百姓的“聚宝盆”,都是城市形象的新名片。(扬市监 杨立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