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温度控制在25至30摄氏度,湿度保持在15度左右,这种条件下蚂蚱最活跃。这里气温适宜,很适合养蚂蚱、种牧草。”6月24日,走进天柱县邦洞街道高野村岩脚寨蚂蚱养殖基地,只见大棚内不计其数的蚂蚱翻腾跳跃,基地负责人杨厚林正在棚里用手机拍着短视频。
“我在都匀养蚂蚱,年收入20万元不成问题,去年底,老家的干部联系我,希望我能回乡发展蚂蚱养殖,加上政策特别好,我心里一琢磨,就把产业扩大到家乡来啦。”杨厚林说。
蚂蚱,俗称“蚱蜢”,肉质松软,味美如虾,多销往广西、湖南、云南等地,以此为原材料做出的油炸蚂蚱、陆地飞虾、飞蝗腾达等美食深受消费者青睐。
(资料图)
今年1月,杨厚林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号召,投资30万元返乡创业,在岩脚寨建起32个蚂蚱养殖大棚,流转80亩土地种植绿色牧草。
“32个蚂蚱养殖大棚,每个棚60平米,一个棚一批出栏蚂蚱75公斤左右,一年可出售6批,一个大棚养殖蚂蚱产值约4万多元。”放下手机,杨厚林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
“我年纪大了,不能外出打工,在这里种草养蚂蚱,干了半年,已经拿了2万块钱的工资了!”正在割草的村民杨天晶开心地说。
据介绍,养殖基地建成后,已解决30多人就近就业,目前已经发放人工工资10多万元。此外,基地还长期聘请4人割草喂养蚂蚱,人均月工资3500元左右。
看着杨厚林养蚂蚱既带动就业,又有前景,周边村民瞧准商机,纷纷前来“学艺”。杨厚林成立合作社,免费开展技术指导,扩大养殖规模,不断试养新品种。目前,全村已有15家农户准备养殖蚂蚱,“抱团”发展。
近年来,高野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能人带动村民发展特色养殖业,为群众增收开辟新路径、拓展新空间。
“立足蚂蚱产业,我们将继续深挖,利用山地、坝区资源,采取‘蚂蚱+农家乐’‘蚂蚱+加工作坊’‘蚂蚱+冷链物流’等形式,以一产推二产促三产,助推乡村振兴。”高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绍兰说。
陈光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潘佳本
编辑 安通
二审 孙蕙
三审 杨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