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常用的电熨斗、喷雾蒸汽式电熨斗很常见,但古代的熨斗是个什么样子?又是如何使用的?贵阳有位熨斗收藏家的藏品可以解答这些问题。


(资料图)

熨斗是熨烫衣料的用具,古称“熨斗”,亦称“火斗”“金斗”。现今使用的多为电源蒸汽熨斗。近日,记者在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吴山村江华胜先生的琢衣博物馆里看到,这里珍藏有自商代以来的各代各式熨斗100余件,令人大开眼界。

江华胜展示古代熨斗。

在琢衣博物馆里,馆主江华胜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一款汉代熨斗,其外形如水瓢,瓢端为铜质,柄端为木质,总长约60厘米。铜体上长满了铜锈,手柄外表被磨得光滑锃亮,侧面有精美刻纹,看来其不仅年代久远且使用频率很高。“古代的熨斗设计十分巧妙,为了隔热阻热,防止斗中的炭火烧毁手柄,古人还在斗与柄相接处内部装有水银,充分利用了水银沸点高这一特点,有效地保护了手柄不被烧毁。”江华胜说。

古代熨斗的平底。

据江华胜介绍,他7岁就到上海一家裁缝店当学徒,天赋异禀加苦练勤学,他练就了在热水里捞针、牛皮上拔针的“功夫”,12岁就能独立完成西服的裁剪和缝制。改革开放后,他用别人送的一把剪刀和借来的熨斗,架上一块门板就在贵阳王家巷开了一家裁缝铺,此后裁缝店发展成服装厂,产品远销国内外。

古代熨斗的侧面。

栉风沐雨50多年,如今年过花甲的江华胜依然执着地守护着这个渐行渐远的匠人行当。在几十年的创业守业过程中,他一边打拼一边收藏关于制衣行业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各种实物,其中有棉麻、绸缎、绣片、缝纫机、熨斗等万余件。并创建了自己私有的琢衣博物馆,内藏品均为他几十年来收集珍藏的珍贵实物。

这些藏品见证了从古至今服装业的发展历史,每件藏品都凝聚着这位匠人一生的汗水和心血。“琢,本指对玉器的精细雕琢。琢衣,则以雕琢玉石之工夫来缝纫衣服,表达了我一生从事服装业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江华胜说。

据江华胜研究,熨斗在古代象征北斗,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熨斗可溯至商代,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最初是用石块、陶片或铜铁块在火上烤热后,将熨斗按压在衣服上熨烫。我国在汉代已经广泛使用熨斗熨烫衣服,汉魏时期的熨斗用青铜铸成,斗端如一口小型平底锅,熨衣前先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烫后再熨衣服,因此又称“火斗”。

而电熨斗源于美国,发明人查德森把电能转化为热能,研制成电熨斗。1932年出现了可调温的电熨斗,喷雾蒸汽式电熨斗于1953年问世。

古画中妇女在使用熨斗。

据晋代《杜预集》记载:“药杵臼、澡盆、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晋书·韩康伯传》载:“母方为大绔,令康伯捉熨斗,康伯曰:熨在斗中,两柄尚热。”在唐柳宗元著《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里,曾提到熨斗陂、熨斗镇、熨斗台、西熨斗街等地名。

在琢衣博物馆的一道墙上,贴有一幅古画复制件,上面就有古代妇女使用熨斗熨烫布匹的真实写照。另外,在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画作中,也出现一把用来熨烫衣服的熨斗。这些历史文献记载,证实熨斗在我国很早就广泛使用。

据江华胜介绍,在他的琢衣博物馆里,还珍藏有商代、汉代、清代、民国、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熨斗,品种有从青铜器时期的“火斗”至现代的电源蒸汽熨斗等共100余件。这些宝贝都是琢衣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华

编辑 钟齐

二审 贺韬

三审 赵宏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