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第二十四届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大会暨技术产品博览会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当天下午,开源鸿蒙智慧交通生态建设暨收费稽核分论坛上,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张胤发表演讲。

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张胤


(资料图片)

张胤介绍,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历经30余年的建设,通车里程达20.71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010公里,位列全国第5位;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硬化路;建成2.72万座公路桥梁,其中特大桥441座,隧道2535道,特长隧道125道,几乎囊括当今世界全部桥型,被称为“世界桥梁博物馆”。

截至去年底,高速集团管辖的高速公路收费里程达4099.12公里,占全省总里程的51.18%。张胤表示,贵州交通事业突飞猛进的十年,也是集团快速成长的十年,同时也清醒意识到,完全依赖基础设施投资驱动企业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面对山区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等问题,高速公路建设还需转换思维,进一步做优、做强。

面对挑战,贵州高速集团以数字化转型来破发展之题。经过前期实践探索,高速集团明确思路,首要解决信息系统建设分散,前端设备投入大、效果差,主要业务场景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此,集团党委成立了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确定“统筹规划、重点突出、需求导向、板块协同、自主可控”的总体目标,明确打造“数智贵高”的阶段目标和实现路径:2022年完成“数智贵高”基础建设,集团一体化数字平台促进各产业数字化和跨板块协同的格局基本形成;2025年,数字化赋能主业板块,提质增效效果明显,打造有贵州高速特色的、国内领先的产业数字化平台;2030年,核心产业板块行业数字化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数字科技产业成为集团规模和利润增长的新主业。

在具体路径上,张胤说,高速集团采用了“云、网、边、端”工业互联网架构,对应建设包括基础设施采集、智能网络传输、云基础设施管理、数据中台等技术底座,并按需开展包括建设、内控、调度、养护、服务等重点业务场景的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项目建设需要明确以需求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张胤介绍,针对西部地区高速公路普遍存在的车流量小、车流量不均衡、桥隧比高、投资较大问题,高速集团在对智慧高速的需求把握上,更看重安全营运、桥隧监测、交旅协同。

“高速公路业务场景分散、业务复杂,比如收费管理、养护作业、桥梁检测、隧道安全等。因此,建立一个强健的中枢能力,是确保业务协同、数据打通、放大业务价值的关键。”张胤介绍,具体做法是自主开发技术、业务和数据三大中台,并列入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核心任务,重点保障、重点调度,确保成效。目前数据中台、物联网中台、AI中台、云基础设施管控平台等,均已测试下线并投入使用,赋能了多个主业场景的应用系统。

张胤表示,集团经过1年半的集中攻坚,数字化战略规划正在逐步落地变成现实,在建设板块、企业内控治理板块、路网调度系统、养护板块、服务板块等方面效果初现。

“例如,在路网调度系统上,已接入全网2.21万路视频、1335个情报板、105辆应急处置车,实现了各类应急资源的统一实时调度。”张胤说,自系统使用以来,集团所辖路网交通事故下降38%、缓行时间下降87%、阻断时间下降78%、事故处置到达和处置时间分别缩短3分钟和7分钟。

基于以上成果,集团又开始聚焦研究桥梁和隧道特定场景的调度管控,推动形成路桥隧全路网一体化管控格局。目前已成功在坝陵河大桥开展了科研创新试点,实现了对桥梁结构、交通流量、交通事件等动静态数据的实时采集、呈现和预警,实现可视化调度与指挥。

张胤表示,为持续提升前沿技术创新研发能力,挖掘和创新集团数据资产,将研发和业务协同深度整合,贵州高速集团未来还将打造内外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数字生态。“一方面,要开展基于国产自主可控产品体系研究与应用,围绕开源鸿蒙开展边端产品研究,构建国产化基础设施底座;另一方面,将通过建立一套标准化体系,实现技术、应用、数据、场景的开放,让生态伙伴能找到自己的能力定位并参与共建,实现共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曾书慧 鲁毅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何涛

三审 王璐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