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女科学家,她们无惧高反和严寒,奔走在世界屋脊的山水之间。她们发掘考古遗址、踏访无人区,获取了大量珍贵资料,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展现了巾帼风采。
记者从7月26日举行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女科学家学术交流会议上获悉,第二次青藏科考实施以来,共有1900余位女科学家参与其中,约占科考队员总数的32%。她们不惧艰辛、锐意攻关,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二次青藏科考女科学家学术交流会议现场。(科技部供图)
史前农业向高原的传播增强了人类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人类在高原的定居与高寒文明的形成。那么,史前农业跨青藏高原传播的路线和过程是怎样的?
“对新发现的40多处人类活动遗存的初步研究显示,过去5000年来,东西方农作物均存在跨高原的传播路线,高原经历了粟作-粟麦混作-麦作的种植制度变化,粟作和麦作在高原的传播形成了人类开发高原的两次浪潮。”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杨晓燕说。
喜马拉雅山脉深部结构与大地震机理是什么?第二次青藏科考通过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高海拔地区宽频带地震台站,建立了跨喜马拉雅地震观测系统。
“我们获得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主要边界断裂的三维几何形态,揭示了控制喜马拉雅大地震断层破裂长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发现了有助于冰崩堵江速报预警的地震观测新证据。”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白玲说。
盐湖是青藏高原极具优势的特色资源,其合理利用与保护对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次青藏科考开展了盐湖资源环境变化及控制机制研究。
“大量数据表明,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下,青藏高原盐湖及盐湖区环境正在经历巨大变化,表现为面积扩张、湖水淡化等特点。”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王建萍说,随着分离提取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盐湖稀散元素的战略价值和资源潜力也正在逐步提升。
青藏高原微塑料具有丰度低、来源单一、空间异质性强等特点,是开展溯源和过程模拟研究的天然理想场所。
“基于第二次青藏科考获取的2000余份水土及植物样本,我们发现青藏高原不同介质中的微塑料来源有明显差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卢宏玮介绍,通过构建适于高原特殊条件的水土微塑料模型,研究团队较为精确地测算了高原全境微塑料存量及产量。
此外,女科学家们还在“基于综合地理要素的西藏医疗资源地域分异与空间优化”“青藏高原及周边哺乳动物代表类群进化动态与分布格局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冰川、冻土影响下的江河源区水沙过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其调控因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广大女科学家发挥女性在科学研究工作上的独特优势,克服青藏高原极端环境和困难挑战,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区域考察研究,取得系列阶段性重大成果,以专业和实力诠释不平凡的女性力量。”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黄茜
二审 陈朝晖
三审 刘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