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如海,松涛翻涌。

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看着爷爷文朝荣带领村民种下的一片片粗壮的华山松,感慨万千:“我们已经做好了森林碳票发行的所有准备工作,只等4月29日正式发行,这里的‘空气’将变成钞票!”

2021年12月召开的毕节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一区三高地、五个新毕节”的战略定位,强调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是毕节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打造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高地”,是建设示范区的着力点、突破口,是今后推动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

毕节市黔西金碧镇万家寨社区沙嘎坡国储林示范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冯相清 摄

当前,毕节正在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之中,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促进经济活动绿色化生态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以森林碳票为代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是毕节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植绿护绿——

生态“密码”破解“共赢”难题

绿水青山如何成为破题之道?

毕节誓为破解难题写下自己的注脚。其实,那些善于依循自然的“密码”,就藏身茫茫的乌蒙大山里。

纳雍县骔岭镇,海拔2300米的山神箐,在谭正义的执着中,“长出”一片7000亩的高山茶园。

2009年,谭正义从地下“转战”地上。“煤矿开采不能干一辈子,‘黑色’经济不是长久之计, 绿色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2013年,7000亩荒山变身全国知名的高山生态有机茶园,曾因采煤千疮百孔的大山披上“绿装”。

素有“古彝圣水”之称的毕节支嘎阿鲁湖。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谭正义不仅把煤山变成了翠色茶山,还在山上打造出一条全新的循环生态产业链——

山上种茶,锄下的杂草可喂猪;山下养猪,猪粪转化为沼液,沿着提灌管道送上山,为茶供肥。“养猪—沼液—茶叶”的生态循环模式跃然而出。

用心呵护,让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共赢”,毕节在生态保护上,亮明了决心和态度。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毕节全域严保护、优环境,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完成石漠化治理84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2645平方公里、矿山环境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183.25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828.37万亩……

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在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的坡头山上,义务植树护林40年的王华文走在巡山护林的路上。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金沙县平坝镇石仓国有林场,万亩林子郁郁葱葱。树林里,群众正在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劳作。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石仓林场大力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了重楼、天麻、头花蓼等中药材,让万亩林场‘遍地生金银’。”林场负责人满是自豪。

据统计,毕节目前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达378.65万亩,绿色经济占GDP比重提升至43.79%,森林覆盖率达60%,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8%,出境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向绿向新——

精妙“碳”索注入澎湃动力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底色。

在金沙县贵州皇冠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下称“皇冠建材”),满载脱硫石膏的大货车从数公里外的黔北电厂轰隆隆驶来。

在这里,脱硫石膏经过研磨、凝固、封边等工序后,变成建筑行业的高端纸面石膏板发往全国各地。

皇冠建材综合处处长李井森说,黔北电厂每年发电产生60万吨脱硫石膏,皇冠建材每年就要‘吃掉’30万吨。

把绿色发展作为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在黔西经济开发区,记者看到了一条节能降耗产业链的精妙“碳”索。

黔西市黔希煤化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厂区(资料图片)

2021年7月,黔西电厂以60万吨碳排放权作抵押,在民生银行以较优惠利率申请了2800余万元贷款,并用这笔钱对设备进行提质改造。

“光是2号汽轮机和2号冷却塔的改造,每年就可节煤8540吨,减少碳排放2万吨。”黔西电厂生产技术部副主任汤举抬手一指,这条“碳”索远不止于此。

升级改造后的2号汽轮机输出的高参数蒸汽源源不断输送至黔希煤化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黔希化工”)。截至目前,累计供汽17万吨,累计减少燃料煤消耗1.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

治理后的毕节市七星关区碧阳湖,水清岸绿,景色宜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最令人惊叹的是,黔希化工到了对原煤“吃干榨尽”,“长藤结瓜”:分离后的二氧化碳被输送到隔壁的黔孚气体(贵州)有限公司,被制作成碳酸产品,推向市场。截至目前,黔希化工累计输送二氧化碳超5万吨。

几十公里外,正在加紧建设总投资约230亿元的中石化织金50万吨/年聚乙醇酸(PGA)项目,将毕节高质量发展的向绿向新升级之道生动演绎……

道固远,笃行可至。实现绿色转型,既要推进节能减排,也要优化能源格局。能源结构的优化,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黑土河镇半坡村的山坡上,光伏电池板在阳光照耀下,源源不断输送电能,画面蔚为壮观。

光伏电池板下,不时有一群群黑山羊经过,村民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一派繁忙祥和的景象。

“太阳出来就赚钱,光伏让人乐开花!”这是家住龙街镇龙街村扁居组的陈秋香对光伏发电站“甜蜜的表达”。

通过能源结构之变,毕节在碳排放上做“减法”,不断推进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2021年,该市新能源发电62.67亿千瓦时,占全市总发电量的12.2%,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30.4%,位居全省第一。

后来者也可以站到时代发展最前沿!毕节坚定绿色转型的信心和决心,激荡起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澎湃动力。

乌蒙蝶变——

“生态磁力”助力跨越发展

登上山峰后,总还有更多的高山要翻越。探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毕节主动出击的新“课题”。

弱鸟先飞,滴水石穿。全省首张碳票,让曾经‘沉睡’的林地资源变成了资产。

今年2月15日,贵州省第一张“森林碳票”在毕节黔西诞生,当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骁拿着这张意义非凡的碳票时,心潮澎湃。

今年3月29日,这张林业碳票质押贷款500万元成功落地毕节。毕节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林业碳票收益权质押贷款,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

村民在纳雍县化作乡化作林场管理林下黑木耳。罗大富摄(贵州图片库发)

这一创新实践,成了毕节绿色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毕节的大胆尝试不仅于此。

三十多年前,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绝处求生种下的万亩林海,随着寸寸光阴染绿海雀村,依托良好生态发展起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和乡村旅游,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我们又多了一条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文均福说,按照全省首张林业碳票碳交易价值比例计算,这张碳票涵盖的7000亩林子的“空气”价值60余万元,户均可增收2800余元。

一大早,大方县羊场镇穿岩社区70岁的陈玉发来到自家林地里,金色的阳光穿过林子,照射到他身上,他抬头看着杉树上钉着的一块块白色编号牌,心里说不出的开心:“每年只需管好这些树,一棵树就有3元钱进账,450棵树一年就有1350元。”

地球彩带——百里杜鹃。燕春贵摄(贵州图片库发)

“这是由农工党贵州省委引进的单株碳汇项目。”大方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测算,1株胸径5厘米左右的树每年的碳汇量约为10千克,面向致力于低碳发展的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进行销售,单株碳汇量售价3元。

目前,大方县单株碳汇项目惠及农户324户,挂牌树木11万余棵,每年给群众带来33万余元收入。

登高望远,苍山如海。乌蒙高原逐绿前行,书写高质量发展激荡人心的诗行。

从“不适宜人类居住”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黔西北敢为人先,绝地突围,正释放强大的“生态磁力”实现华丽蝶变,在开启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崭新征程上,为推行绿色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借鉴的样本和经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袁燕 尚宇杰 谢朝政

视频/冯相清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