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知名摄影师、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杨安迪拍摄的150多张影像作品,展示了六盘水市六枝梭戛箐苗社区26载变迁的同时,也向观众回答了纪实摄影的时代价值,凭借扎实的记录和温情的讲述方式,该展览受到观众的良好的评价。

杨安迪系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从事摄影、设计教育专业20多年,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高等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贵州省摄影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深入贵州民族地区采集拍摄民族民间资料遗产,出版《贵州隆里生态博物馆》《贵州梭戛箐苗生态博物馆》等摄影专集,并获贵州省政府民族文化保护金质奖章,个人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展出。作品《时间的河流》入选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作品《燃烧之躯》入选TOP20·202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成为全国10位、贵州唯一入选的艺术家。

作为摄影师,杨安迪认为摄影的本质是记录与表达。

1995年,在大学从事摄影教学的摄影师杨安迪在朋友推荐下,带着学生来到陇戛寨采风,第一次踏进六枝梭戛箐苗社区。

这本是一次远离现代工业文明、探访藏在大山深处民族村寨的拍摄体验,却不曾想从此结下不解之缘,并与之展开了长达26年的命运交织。26年中,杨安迪不时探访陇戛寨,以上千幅照片,记录下了箐苗社区的沧桑与巨变。

“大山深处,那是一处怎样的土地?箐苗的祖先于何时迁徙于此?他们世世代代耕耘劳作,其独特的文化,包括礼仪、习俗乃至生产方式等,在时间长河中,是以怎样一种独特的存在,与自然共存共荣,绵延至今的……”时至今日,谈到为何要如此长时间记录箐苗族群。杨安迪表示,当时的梭戛带给他的是一连串疑问,让他意识到自己能够做的就是以影像记录的方式走近它。

但令杨安迪想不到的是,这样的企望一旦启程,竟吸引自己长达26年之久。先是反转片,而后是数码拍摄,杨安迪无数次辗转于贵阳与梭戛之间,以“梭戛箐苗妇女影像调查”为主题,将镜头对准当地妇女的生活状态;制定“肖像计划”拍摄学校里的学生;关注民族文化,拍摄民族特色浓郁的“跳花坡”“婚礼”等;关注人居环境,他的镜头在梭戛几乎无处不在,这也让他从最初的陌生人,变成了村民们习以为常的“自家人”。

“记录是摄影最重要的力量,它让我们的记忆有了一个有形的载体。”既是摄影师,又是此次策展人之一的杨安迪,在展览开始前,内心仍然无比焦灼。他把这次展览看作是自己交出的一份答卷,是自己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下,拷问自己如何用影像记录和呈现的答卷。

4月19日深夜,杨安迪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转眼26载,我已记不清去过梭戛多少次,拍摄过多少张照片。每当我将过去拍摄的底片高高举过头顶,迎着阳光,看到那些颗粒堆积出来的岁月,用影像记录,见证他们从艰难的岁月中一步步走过来。

以微小叙事展现时代命题,撩开大山深处箐苗族群的“神秘”面纱,用充满温情的镜头语言讲述梭戛故事。杨安迪希望透过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到梭戛箐苗同胞。

“梭戛的过去与现在,在我的长期关注中,是如何通过镜头被记录的——它未必详尽而周全,但却是真实而贴切的。”在杨安迪看来,面对梭戛这一主题,“提问比答案更重要”。

>>>>>>>>>>

相关链接

“梭戛故事:一个村庄的影像史”杨安迪纪实摄影展4月20日贵州省博物馆开展

老照片里的贵州故事⑪ 杨安迪:26年拍摄,成千上万张影像作品里的陇戛苗寨变迁史

微叙事见证大时代 | “梭戛故事·一个村庄的影像史”杨安迪纪实摄影展在省博物馆开展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相康 实习生 任梦娟 李开祯祉

视觉/实习生 任梦娟

编辑/陈江南

二审/舒畅

三审/李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