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4月21日消息(记者王锡斐)当前,“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正逐渐成为江苏省企业青年技术工人培养培训的新平台,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载体。自2015年开展试点以来,截至2021年底,江苏已推进1000多家企业和近200家培训机构紧密联合,对企业职工进行长周期精准培养,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9.9万人,投入培训补贴资金近3亿元。其中,技工院校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当前全省66所技工院校开设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班1027个,在培企业新型学徒4.34万人,占到全省在培企业新型学徒总量的54%。

技工院校自举办之日起,就坚持就业导向,围绕产业发展,以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为目标,是培养技术工人的主阵地,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实施,为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培养技能人才开辟了新路径,为理解和诠释“双元制”技工教育打开了新视野。企业新型学徒制是现代化生产条件下大规模的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培训以企业为主体,院校积极配合,强调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有机贯通企业车间与院校课堂资源,将传统的单一师傅培养拓展为企业师傅和院校导师联合培养,既注重技能培训也注重职业素养的培训,同时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提高产教融合的精准度,增强工学一体的紧密度。江苏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对接技能密集型制造业和新产业,多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开展,很多还是高端的智能化工厂。其中,制造业企业的新型学徒制培训人数占总量的7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的新型学徒制培训人数约占总量的70%,数字技能类新型学徒制培训人数占总量的40%左右,契合了江苏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适应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引领和促进技工院校办学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更高,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更紧,技工院校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也不断提高。

为激励技工院校发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主力军作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实施情况作为学校办学考核评估和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要求具备培训条件的省重点技师学院、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省重点技工学校每年分别要承担一定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任务。合作院校和企业用新型学徒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制定培养计划、开发课程标准,新型学徒培训直接服务企业生产质量和工艺的提升,实现了“量身定制”,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很强。从江苏的实践来看,企业和合作院校聚焦生产一线需求,按照“一班一方案”“一企一方案”设置课程,实现教学实践生产化、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内容模块化,使学徒在“工作”中获得“识岗、知岗、胜岗”的能力。在培训过程中,鼓励企业和院校结合疫情防控要求以及生产任务忙闲情况,采取“线上+线下”“车间+教室”以及工学一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灵活组训,在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加大线上技能培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学徒制培训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同时,合作院校和企业将新型学徒技能评价融入日常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制定企校互认的职业能力评价、调控和修正制度,灵活运用过程化考核、模块化考核和业绩评审、直接认定等多种方式,共同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并重的全方位评价,保障和提高新型学徒培训质量。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努力推进形成政府激励推动、企业主导培养、院校积极参与、职工踊跃参加的培训格局。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充分发挥好作为企业和技工院校间桥梁纽带的作用,建立重点企业、行业协会联系制度,以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和规模以上企业为着力点,组织技工院校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对接服务,加大企业实地走访力度,采取举办政策宣讲会、搭建对话平台、即时备案审核等举措,指导服务企校开展新型学徒培训。相关各方通过聚焦企、校主体的“双元育人”,明确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开展师傅与教师的“双师教学”,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为学校节省了物力成本,为新型学徒解决了多元化学习的困难,形成“企校资源共享、产教紧密结合、企校文化交融、生产教学共管”的良好合作机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