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在贵阳市观山湖区奥林花园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点,醒目地放着红绿蓝灰4种垃圾桶,和一台压缩垃圾的设备。

“厨余垃圾投放绿色桶、可回收垃圾投放蓝色桶、其他垃圾投放灰色桶、有害垃圾投放红色桶。”一位市民投放垃圾途中,保洁引导员一一进行引导。“现在垃圾分类成了小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奥林花园物业工程部工作人员说。

观山湖区垃圾分类处理点

清明假期,记者在贵阳市乌当区金江苑、生活桥等小区看到了4套智慧化垃圾分类示范服务站,5个街道开展小区垃圾分类试点,以小规模“靓”出垃圾分类示范“盆景”,扩大垃圾分类试点“风景线”。

垃圾分类关乎千家万户日常生活。如今,在贵阳市的大街小巷,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绿色贵州建设从小处着手。

观山湖区垃圾分类点

早在 2017年,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将生活垃圾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协同推进、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处置管理水平。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规、规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同时,2020年底前,贵阳市、遵义市、贵安新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丢垃圾”不再是一件小事。

立说立行,贵阳市委市政府将垃圾分类作为市级目标实事,成立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专班,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相继出台了规章、制度、方案等20余份。该专班结合贵阳实际,全面改进垃圾分类收运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精细化管理。

新光社区智慧垃圾站

2021年,贵阳市已配置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桶8.5万余个,居民小区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配备四类垃圾运输车辆1604辆,已建垃圾中转站144座,中转能力日处理7497吨。

贵阳结合“一圈两场三改”工作,启动实施99个“15分钟生活圈”、居民小区“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和桶前值守工作。渐渐地,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已从最初意识培养、激励为主的起步阶段,迈入了抓“撤桶并点”、抓“桶前值守”、抓督查考评的攻坚阶段。

贵阳贵安作为贵州省试点城市,立说立行,积极构建垃圾分类配套体系。目前全市居民小区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生活垃圾通过二次加工变废为宝。

白云区餐厨垃圾处理厂

“让生活垃圾变废为宝。”贵阳市生活垃圾分类专班相关负责人陶魏巍告诉记者,当前,贵阳正在推进13座集“转运+分拣”于一体的大中型生活垃圾转运(分拣)站建设,要求配套厨余垃圾预处理、渗沥液处理及除臭设施,满足四类垃圾分拣、暂存、转运功能,提升了垃圾分类收运能力。

在乌当区,每天,餐厨垃圾分两批运输到东风镇及白云区比例坝环境园区餐厨垃圾处理厂,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处理工艺,让垃圾渣变成有机肥,垃圾中的有机部分经厌氧发酵处理后将产生沼气,有机残渣则变成营养土。垃圾中的油脂,则制成粗油脂作为化工原料。生活垃圾通过焚烧变为电力资源。

白云区餐厨垃圾处理现场

为加快推进贵阳市高标准、无害化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处理设施短板,提升分类处理能力,实现不同种类垃圾分类处理,目前,贵阳市生活垃圾处理规模为每日7380吨,即每日生活垃圾填埋处理能力3680吨、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2700吨、餐厨垃圾处理能力1000吨。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今年贵阳市预计建成投运白云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消化2000吨垃圾,每日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将提升至4700吨,城区垃圾实现“零填埋”;建成投运乌当区厨余垃圾处置一期项目每日处理200吨,结合分拣中心预期配套厨余垃圾处置设施,基本满足厨余垃圾处置需求,全面提升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高富

编辑 王小婷

编审 田旻佳 杨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