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林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用技术教研组组长,劳动教研组组长,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管理学博士。北京市特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学科专委会委员,海淀区教委督导室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总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机器人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
“自1999年来到人大附中,我已经和学校相伴成长二十四年了。”从教二十四年来,李作林亲历学校的变革发展,见证了学校的华丽蜕变,也感受到自己与学校一起成长的幸福感。“我很幸运,大学毕业就来到人大附中工作。在这里,我积极学习、践行、思考,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能实践的研究型教师,期待能够给每个孩子创造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陪伴孩子们幸福成长。这是我的教育理想。”
(资料图片)
坚持学习:不断尝试开辟新领域
刚来学校,李作林教《劳动技术》这门课。新踏上教师岗位的他,对工作充满热情,尽管这个学科不是高考科目,但却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的学科。教学经常和科技竞赛活动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会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作为教师,要想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只有不断学习。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座右铭是‘工作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带着献身教育的初心,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似乎已成为我的精神气质。”李作林告诉记者,“当时我坚持做个教育的有心人,身边的一切都是我学习的资源,认真体悟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敏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用于教育的资源。”
留心处处是学问。一个学生的灵感闪现,周围同事的精彩教学瞬间,一段校长触动心灵的讲话,一节得意的课堂教学……每有感悟,李作林便记录下来。长期的坚持,形成了近百万字的教育纪事。闲暇时刻,他常常翻阅过去记录的点点滴滴,内心偶有共鸣,就会内化成习惯,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2002年,李作林按照学校要求,负责开发了一门《设计技术》课程,目的是将设计理念引入当时的技术教育中。创意来源于英国的“设计与技术”课程,他们的设计教育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出于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与敏锐的创新意识,学校决定要在中小学率先开设《设计技术》课程。当时,这门课程在我国中小学尚无先例,无教材、无教室、无师资,可谓是白手起家。工作刚三年的李作林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全身心疯狂的学习。此后,眼界越来越宽,道路越走越广:建设专用教室、开设《设计与技术》课程、参与研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和编写新教材《技术与设计》、跟随竺豪桢老师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
勇于创新:有了好想法就要付诸行动
2012年,李作林带着学生去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参观考察,入口处的一个展示设备吸引了他。这是一套虚拟现实设备,在电脑屏幕上方有一个摄像头,用手挥动,屏幕里的书就会随着手势的移动左右翻页,里面的立体几何图形,竟然可以用手在空中全方位旋转,人和电脑实现了很好地交互,这太神奇啦!
“要是这样的设备用于教学,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李作林表示,“回到学校,我就申请学校筹建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想法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经过多方努力,创意终于变成了现实。”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把2014年作为虚拟现实技术(VR)与增强现实技术(AR)的元年,但是,在人大附中,2012年就已经将虚拟现实技术课程作为通用技术的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课。该实验室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市科委科普教育基地。
“我们学校走在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前沿。”李作林感到自豪,感叹学校开放多元的办学理念和学校领导高瞻远瞩的目光。“同样,在2013年,3D打印技术成为科技热点话题,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作为一名科技教师,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掌握这一门未来的技术。我们想有一台自己的打印机!”
然而3D打印机不菲的价格让李作林退却了。“既然没钱买,那我们能否自己造?”李作林介绍,在这样的创意驱使下,他在新学期开设了一门《3D打印技术与DIY》研修课,七年级的14名学生成为这门课程的主人。
目标非常明确,要做一台自己的3D打印机!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努力,两个组的同学在2013年12月17日下午分别组装出了一台3D打印机,并成功打印出自己设计的作品——一个蓝色的小小的六面体。再后来,学校筹建了3D打印实验室,出版《3D打印技术与科技创新实践》一书,李作林作为主编带领老师们出版国家级教材《三维产品设计与制造》。
“当年的学生现在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但是这段科研经历却让他们终生难忘。”李作林说,“很多学生现在与我联系的过程中,常常提到那段美好的时光,当时奋不顾身探究技术前沿的热情一直是他们勇攀高峰的不竭动力。”
知易行难。有了想法就付诸行动,摆脱空想,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李作林获得了教育教学上一个又一个成果:创立人大附中少年科学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建学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实验室、机械与电气工程实验室、无人机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探索5G环境下三维全息远程教学;构建新时代人大附中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李作林15年带出了13个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荣誉——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课堂上走出了数以百计的小小发明家。2016年,因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方面出色的成绩,李作林被中国科协、教育部评为全国十佳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成长反思:干正确的事胜于正确地干事
教龄的增长、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带给李作林的不是满满的自信,而是更多的思考。他总是想,自己坚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究竟是什么?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辛苦的工作,到底能给教育带来什么贡献……很多时候李作林无法说服自己,更不甘于迷失在漫天的教育思潮中。
李作林开始带着批判的眼光,冷静地看待教育,尝试在实践和理论的高度结合下开展工作。在他看来,教育界有这样一种现象,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理论丰富,但缺少来自于最一线的实践。中小学教师有教学经验,但理论相对匮乏。二者都很重要,能完美结合是一件多么让人期望的状态啊!“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尊重教育规律,这样制定的教育政策、实施的教学行为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017年9月9日,在得知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的这一天,李作林开启了博士学习之旅。他关注学习教育研究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教育管理的方法,从管理学的视角看教育,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教育,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现如今,李作林除了担任学校两个教研组的组长外,还负责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关注教师的成长。在他看来,作为一线教师,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做一名好教师的前提。但有理想的教师还需要有更高的站位,要有大情怀,且行且思考,因为干正确的事胜于正确地干事。
“我们学校一直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并鼓励老师们不仅要深研业务,成为学识渊博、能力突出的‘经师’,更要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做学生终身发展的‘人师’。”李作林介绍,学校始终以培养“四有教师”、“四个引路人”为目标,坚持政治方向正确,师德师风为先,尊重教师发展规律,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文字:李继君
编辑:付磊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