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中海紫御公馆,全北京利润最高的项目,当年的拿地价格才一包烟钱。


(资料图)

这块地其实最早的规划是“松林里危改小区”,也就是给当地拆迁户盖回迁房的,然后还有一些公建。比如中海广场这些商业性质的就是公建,用来平衡开发商建设成本的。

最早接下这笔业务的是“首建公司”,首都建设公司,听着像国企名字。但我对这开发商不熟,只知道他们之后又接了五爱屯诚苑南里的项目,当年算南苑,现在也可以算新宫板块了。

当年的开发模式和现在不同,831大限之后基本都是净地拍卖,也就是先由一家公司来做一级开发,把拆迁和基础设施都做完,再由盖房子的开发商来拿地。而当年都是协议拿地,拿下的基本都是“毛地”,就是有各种建筑物的,所以拿下的只是开发权而已。

拿地之后,开发商得做规划报方案的办手续,然后拆迁修路盖房子。这种模式利润高,但对开发商的要求也高,主要是各种协调能力和资金筹措能力,一般人干不了,二班的都够呛。

这首建公司估计是三班的,两个项目玩儿不转了,那就得转出去一个。估计是因为松林里属于市区的,拆迁成本相对高,所以他们留下了五爱屯的,把沙子口这个卖给了中海。

很多人都说中海是央企,其实理论上不是,他们属于央企中建的下属公司,不直接归国资委领导。当时更不是央企,国资委还没成立,这些都是部属企业,归建设部领导。那会儿这种公司很多很多,每个部委单位都有自己的公司,什么行业都干。

中海进北京很晚了,应该是1996年,第一个项目是西三环的中海雅园,房子很好,但当年“自选管家”事件也闹了好几年,一地鸡毛。第二个项目也在附近,紫竹院的中海紫金苑,是从人济集团手里转的地。当年没人看好,但竟然开发成了绝对的豪宅。第三个项目更牛叉了,金融街核心的中海凯旋,这事儿不能多聊,我这号儿还得留着呢。

第四个项目就是这当年的崇文,现在东城的中海紫御公馆了。2002年从手贱的首建公司获得,转让价格2700万,30万平的地上建筑规模,每平米92块钱。如果计入地下的10万,那每平米也就60来块钱了。甭说今天了,当年也就是一包中华的烟钱。

当然,这只是转让费,并不包括一级开发的成本。但是就是算上拆迁和基建什么的,但按照中海的财报数据,这块地的楼面价也仅仅500块钱一平。而要知道,当年富力进北京,广渠门外双井的首个地王项目,楼面价也达到了2700块啊。这可是南二环边儿上,500块,偷着乐吧。

但是,甭说500,连92块钱中建都没想全给,至少是不想一次性给结清。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反正是先给了一半,1350万,剩下的说什么都不给了。后来就一直打官司呗,一拖就是10年,官司打了至少8年多,直到2012年可能才完事儿。

要知道中海是2002年夏天拿的地,然后2009年才开盘,1.8万一平。而到打完官司给钱的时候呢,这里的单价可已经都是4.5万了。

中海紫御有200来平的大户型,户型越大单价越高,豪宅都这样儿,图的是享受。那也就是说,到了2011年,中海只要卖出一套豪宅,就能还上所有的欠款了。

那首建集团呢?肯定为当年的短视手贱而后悔呗。他们目的本来是要把资金投入诚苑南里的开发,结果中海不给钱,弄得两头儿都耽误了。反正后来我也听说过诚苑南里的官司,很乱,归根结底都是开发商资金不足惹的祸。

说实话,这件事儿到现在我也想不通,但想不通就算了,我连去打听都不敢。这世上的事情存在即合理,便宜自有便宜的道理,不给钱自有不给钱的理由。很多事情不能问,甚至不能猜……

随便买房都能发财的年代过去了,只有选对房、避开坑,才能享受到资产升值红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