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四川正式进入2023年省两会时间。
当日上午,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正式开幕。十三届省政协委员由34个界别组成,总数873名。
(资料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民进四川省委获悉,此次两会,其将递交一份《关于加强四川省抑郁症防治体系建设的建议》的提案,主要围绕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所遇到的问题,建议将抑郁症纳入重疾险理赔范围,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畴。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竞争的加剧和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人数已超5400万,成为我国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给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民进四川省委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首先,家庭负担沉重,治疗率低。抑郁症带给社会的包括医药费用等直接负担,以及丧失工作能力、亲属陪护等间接负担,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是巨大的负面因素。据相关报告调查显示,抑郁障碍患者就医率很低,很少获得充分治疗。仅有9.5%的患者曾经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寻求精神心理专科治疗比例仅为3.6%,只有0.5%的患者得到了充分有效的治疗。
其次,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现实需求不匹配。心理危机干预需要医院、社区和心理咨询体系等各方资源的协调行动。目前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专业医生不足,就医难。四川省心理卫生服务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专业机构发展严重滞后,与现实要求严重不匹配。
最后,社会对抑郁症患者存偏见和歧视。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低,社会对抑郁症的偏见和歧视十分严重,侵害患者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偏见和歧视给患者和家庭造成的损失,比经济损失更严重。抑郁症患者痊愈后回归社会也存在相当的难度,学校和工作单位的再次接纳困难,进一步阻碍了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为此,民进四川省委建议,将抑郁症纳入重疾险理赔范围,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抑郁症的治疗周期长、易复发,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包含药物治疗,神经调控治疗,心理疗法),但是现有的医保报销比例偏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未纳入医保,且因抑郁症的自杀风险较高导致无法购买健康保险。政府可效仿发达地区如上海等地经验,采用一定的补贴方式将抑郁症纳入重疾险,以减轻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家庭负担,有利于抑郁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发病率。
同时,建议加大心理卫生医疗体系的投入。恢复抑郁症患者的健康和工作能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卫生经济研究表明,在抑郁症治疗方面投入1元可以得到4元的回报。四川省在心理卫生医疗体系的投入严重不足,应加强非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学校心理教育师资以及心理咨询师关于抑郁风险识别、抑郁预警及抑郁干预能力的培训,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机构分类管理,组织开展服务质量评价和督导。将社区抑郁相关心理卫生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工会职工服务内容,通过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人进入心理健康服务,形成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其三,应开展抑郁症流调,构建心理服务平台。目前没有精神卫生流行病学专项调查,缺乏抑郁症患者底数和患病负担的数据。建议政府牵头成立抑郁症流调小组,定期开展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健康体检内容。建议以社区和学校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居民情绪状态及其与抑郁症风险因素的相关性,重点关注有家族史的青少年,建立分级联网管理的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和预警系统,对于有潜在风险的个体及时劝诊。
其四,构建“联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促进精神病医院和社区良好协同。在人员组成上,社区心理服务站作为基层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核心力量,其整体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层心理服务工作的质量效益。需要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修养和专业能力,联合定向精神专科医院和大型医院精神病学专科,定期开展能力测验和职业培训,保障服务质量。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咨询和治疗、精神科治疗等手段相互衔接的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将心理援助与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中。开展抑郁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促进患者逐渐回归正常学习和生活。
其五,加强科普宣传,消除患者的“病耻感”。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而不是恶魔,应该在阳光下被正视。抑郁症是可防可治的,通过系统的治疗康复,大部分患者是完全能够恢复健康、回归社会的。建议各有关部门采用多方位、多渠道宣传,通过制作健康手册、利用音视频和图片等方式,普及抑郁症知识,提升民众心理健康素养。鼓励专业人员从事科普宣传工作。促进全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正确认识,消除社会的偏见和歧视,消除患者的“病耻感”,营造包容和谐的环境。
其六,加强科研投入,提升诊疗质量。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是抑郁症防控的基础保障,需要从药物研发、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流行病学资料和数据库建立等方面加大对抑郁症基础研究的投入。通过合作开发初级、二级和三级预防干预措施,让民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抑郁症就诊率、治疗率均能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