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评特约评论员 李家林(媒体人)

1月4日,20名“合肥工匠”获得者登上了市政务中心阳光大厅,赢得了各方发自内心的敬意与推崇。合肥市不仅给予他们相关荣誉和一次性3万元补助,更有支持创建劳模和蓝领创新工作室等一系列后续支持。


【资料图】

这20名“合肥工匠”获奖人选中,既有来自长鑫存储的工程师,也有来自京东方的液晶显示电路研发人员;既有在量子技术上勇攀高峰的高工,也有雷达天线加工班高级工;他们或是与时俱进不断攀登技术高峰,或是面向未来研究设计新产品,或是立志把非遗技艺教授给更多年轻人……获奖人选等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背后,显示了合肥强大的制造能力、雄厚的产业集群,侧面展示了合肥“芯屏汽合”战新产业布局,更体现了合肥这座城市强大的人才吸引力和发展的蓬勃动力。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段历史。

1964年1月14日,中国原子弹研制生产到了最后一关,要将高浓缩铀精加工成铀球。这颗铀球是20万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了10年的成果,原料只有一颗,加工要求“三刀”解决问题,只要一点差错,所有人的劳动就付诸东流。

这个被后人誉为“原三刀”的原公浦不负众望,成功车出关键的三刀,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心脏”——铀球的精细加工。这就是共和国第一代工匠的骄傲,也是共和国工匠展现精湛手艺的高光时刻。

定义在变,核心不变。在迈向新征程之际,高质量发展的安徽合肥,比过往所有时刻更迫切需要一大批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工匠型技能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正因为合肥这座城市澎湃发展的策马扬鞭,才有着“合肥工匠”们凝聚荟萃的勇立潮头。约2700年前,来自安徽的先贤——管仲就论证了只有城市的发展,才能聚集优秀的工匠。在《管子》一书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表述,主题是关于工匠与城市相互成就的。

桓公问管仲:“划定人民居处,安排人民职业,应怎么办?”管子先是回答说:“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对于手工业者,他特别提到“要使工匠居处相聚而集中,察看好的木材,考虑四时活路,分辨质量优劣,安排各种用具。在评定等级、考计规格、裁断器物的时候,要注意齐全和精致。这样,互相谈论工事,展示成品,比赛技巧,提高智慧。”由此,“合肥工匠”与“科里科气”的相辅相成,可见一斑。合肥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就、建设的大国重器、先进工程,都离不开“合肥工匠”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无不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合肥将支持“合肥工匠”们创建劳模和蓝领创新工作室。他们如领头雁一般,激励合肥广大职工勇奋进、再攀登。别小看这些工作室,更别低估这些领头雁的作用。一波万波、一唱百和,“合肥工匠”们荣誉加身,必将激励着全市劳动者勇奋进、再攀登。

当今世界,区域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如何让合肥工匠层出不穷,如何把合肥打造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育示范之地、成长向往之地、技能创新之地?这就需要“产教训”融合,加强“政企社”协同。各级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推进“产教训”融合发展,企校双师共同培养社会急需、技能过硬的技能人才;“政企社”形成合力,需要加强多方面协同合作,形成合力。进一步放大合肥创新高地、改革高地、人才高地优势。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在合肥在长三角争先进位、在万亿城市群崭露头角的历史性跨越的新时代,“合肥工匠”作为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市战略的中坚力量。合肥市对工匠们的推崇,必将让更多工匠们涌现出来,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成为新时代的大城工匠,在新征程中成就梦想。

【编辑:李智恒】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