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市重点工程,北京市疾控中心新址建设项目昨天上午在通州区宋庄镇双埠头工业园区开工,预计将于2025年7月完工。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与原址相比,新址实验用房面积将从2.4万平方米增加为4.6万平方米,实验室检测能力将从现有的1100项增加到1800项。这是北京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增强公共卫生能力的一项重大举措。

市疾控中心现有三个办公区,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总面积4.66万平方米,新址拟建设总建筑面积12.45万平方米,包括地上8.52万平方米和地下3.93万平方米。新址项目将打造包括综合业务楼、全球健康楼、卫生应急楼、理化检测楼、微生物检测楼等9栋主体建筑在内的疾病防控基础设施群,力争建成“技术一流、世界领先,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与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高水平疾控中心”。

据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张代涛介绍,与原址相比,新址以实验室为重点建设,实验用房面积从2.4万平方米增加为4.6万平方米,将近翻了一番。新址建成后,实验室检测能力将从现有的1100余项增加到1800项,微生物、理化检测量都可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


(相关资料图)

在新冠疫情监测方面,未来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和基因测序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本市新冠疫情病原学监测提供优质平台,可及时了解新冠病毒株变异情况,指导疫情防控。新址建成后,将为实验室能力提升、业务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也将为人员和设备仪器提供更大的容纳空间。

据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于建平介绍,新址还将建成独立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紧急应对中心、健康教育体验中心以及融合科研教学的全球健康中心等,从健康知识普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健康信息整合以及突发事件处置等全方位提升北京市疾控中心各项业务能力。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市疾控中心新址启用后,科研能力将大幅提升,将承担地区重大科研课题和国家行业重大科研课题。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实验室面积的综合利用率,便于实验室的整体设计和建设技术一流的科学型、节约型实验室楼。能够集中技术、人员、设备等优势开展更多专业项目,开展更深入的科研工作,真正在全国多个专业领域发挥技术引领作用。

此外,目前现址无专用健康教育场地。未来新址建成后,每日可接待参观体验人员2000人,以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为重点人员,兼顾职业人群,覆盖全人群,并可为卫生行业人员提供专业宣教。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视频/本报记者 郭谦 黄安琪

相关

本市已建立新冠病毒感染综合监测体系

北青报记者从市疾控中心获悉,本市构建了以市民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监测、社区感染水平监测、入境人员核酸检测监测和新冠病毒病原学监测五大监测为主,重点机构监测、学生症状监测、污水监测、人口流动监测、互联网搜索大数据监测等其他监测为有效补充的新冠病毒感染综合监测体系。

据介绍,该监测体系可动态监测本市新冠病毒感染情况,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感染水平变化趋势,掌握入境人员新冠病毒感染水平和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发现境外输入性的新变异株和潜在重要变异株,了解本市人群感染阳性率、变异株构成及变化趋势。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