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先群体感染的北京市场来看,疫情放开到目前这个阶段,让社区商业成为热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总盘上,或因阳性感染,或因恐惧感染,人们已经居家不出,必须外出工作的也多是两点一线,力求“动线简洁”,这导致人口及停留时间都在社区这个空间,从这个角度上看,社区商业总盘是扩大的。体现在具体品类需求中,日常刚需消费品类市场的总盘其实扩容了,但各家生意也有好坏。
需要与人接触、并长时间共处一室的服务性消费领域,比如餐饮、咖啡连锁等,进店客流断崖,甚至大量闭店。
《商业观察家》近期重点走访了北京双井区域,以一个中心点,辐射1公里左右半径。这个区域算是北京国贸CBD的配套生活区域,外来年轻人口及年轻家庭人口比重相对大,区域内基本都是十几年左右的新小区,居住密度高,且购买力还不错,像“倒下”的前置仓生鲜电商——每日优鲜,其早前在这个区域的仓点都是盈利的。
从这次走访来看,疫情的放开催化出了一些新的玩家与竞争对手,存量的玩家中则互有喜忧,订单来源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班时点,小区车位却是满的。
01
社区超市
这个区域内的社区超市很多,7家以上,非常饱和。
从疫情放开后的客流来看,有好有坏,一些店声称有影响,一些店则告诉《商业观察家》,进店客流没有减少,同时,线上到家订单却大幅增长。
以鲜品汇这家店为例,2、300平米左右面积的场址之前开过物美和乐天的社区店,都没有成功。它接手新开则只有几个月时间。
该店工作人员称,疫情放开这段时间,生意很好。进店客流是增长的。同时,到家外卖订单爆了,疫情放开的第一天就做到了800单。
一般来讲,社区店的客单价就在20-30元左右,《商业观察家》看店看到的购物框情况,客单价水平应该有小一倍的增长。
鲜品汇果蔬自营,肉品等则外包独立收银,外包面积占了小一半。
从客流情况来看,社区超市进店客流主体是中老年人,这一批人是实体店的忠实顾客,在满大街都是外卖骑手的情况下,他们还是要出来走走去实体店购物。疫情放开对他们的外出影响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这一波疫情放开,从北京市场看,更容易受病毒影响的中老人,很多还是会出门,就近在社区买买。年轻人反而不出门,做年轻人生意的门店客流反而断崖。
社区超市也有年轻客流,比如出现了一些年轻男性在买菜,他们会问工作人员,这个菜要怎么做,要怎么吃。显然,他们更关注健康了,要增强“免疫力”,进而减少外卖频次,外卖被认为是不健康的。因此,社区超市有新客价值。
从品类上看,社区超市的水果品项都是主力,当下,水果做得好的客流也都更好,因为疫情放开催生了补“维生素”需求。
02
便利店
便利店主要做的是年轻人的生意,《商业观察家》访问区域内的便利店,却都出现了进店客流断崖式下降。
进入北京市场的便利店品牌在这个区域都有开店,罗森、7-11、便利蜂,还包括本地化的一些小型连锁便利店。
罗森便利店做得则是更年轻的客群,它的甜品强,对年轻女性有更强的吸引力。但这个区域内的罗森便利店告诉《商业观察家》,往常该店一天会有400-500位左右顾客,疫情放开后,日进店客人下降到只有100个左右。
不过,门店客流断崖,罗森的顾客主体还在,这些顾客都跑到线上下单去了,这家罗森店当下的外卖订单已经占到门店订单总量的9成左右。
《商业观察家》访问的其他一些便利店品牌也是如此,门店客流大幅下滑,到家外卖订单大幅上升。
便利店店员解释的原因是:年轻人居家不出,以及顾客大面积感染阳性不能出门。
《商业观察家》认为也有生活方式变化方面的原因,年轻人习惯宅了,中老人宅不住。当疫情放开迎来感染高峰,很多公司不要求坐班后,年轻人正好有理由在家里打打工、养养病、玩玩游戏、追追剧。往常上下班的顺道购买反而没有了。
03
团购
疫情放开这几天,北京的小区冒出了一堆团购群。《商业观察家》访问的区域,新出现的小区团购群都很活跃。
它们的出现说明,社区市场大盘在扩容,有更大的空间与生意机会才会出现新的玩家。同时,这也说明有一批消费者并不喜欢当下的超市与到家电商,或者说超市和电商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北京小区团购的大量冒出是发生在疫情放开人们可以自由购物的情况下,与4月上海小区团购火热时的封控背景有很大不同。从上海封控解除后的团购群后续发展看,很多团购群消失了,但一些有进货渠道的团购群当下还存在,品质好、有价格优势的还有顾客经常团购。
就北京市场,从《商业观察家》这些天的观察来看,北京的这些小区团购商可以算是离消费者最近的一群人,他们需求响应灵敏、售后服务周全、有更多人情关怀、人力及场租成本低。问题则在于标准化有点弱,业务流程还比较乱,经常会出现无法按时送达及货品分拣差错。这些会限制他们的持续规模化发展能力。
以《商业观察家》访问的其中一个小区团购为例。这个团购商所在小区是一个没有底商的小区,用户购物需要外出小区。经营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消费者主要是家庭用户,主体都是女性家庭成员。团购商则是小区业主,经营也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女主人负责线上运营,家里帮带小孩的两位老人参与分拣打包配送等,家庭成员平时就有大把闲余时间,场址就是自己家。所以人力和场址没有什么成本。
他们每天一次的群接龙都可以做到千元以上,不仅是因为邻里相互信任,还因为单值高,一件货一件货地卖,现在疫情放开阶段,整个北京市场都呈现出囤货消费行为,一次买多既便宜又安全,不用频繁与人接触。
这家团购商也有自己的货源渠道。
04
到家
疫情放开阶段,到家订单爆增。无论是社区超市还是便利店,都爆增。
但受困于返乡,及阳性感染,运力有点跟不上。
《商业观察家》访问区域内的骑手,回复称,该区域范围5公里左右夜间众包骑手人数只有十人左右。白天的骑手人数下降了60%左右。
单位骑手日单量则大幅增长,上涨到了7、80单左右。每单配送收入有说没涨的,有说微涨的。
从《商业观察家》对区域的观测看,餐饮外卖的订单可能有所下降,因为一些餐厅也关门了,消费者出于健康“免疫力”的需求部分减少了外卖频次,更重要的是餐饮外卖的订单相当一块来自于年轻白领的午餐市场,但现在去“坐班”的人也少了。
生鲜食品的到家配送订单则爆长。整体上,尽管骑手数量减少,但骑手配送效率更高了,一定程度填补了人数下降。
因为疫情放开初期阶段,大家都居家不出,到家订单密集,小区配送也不用像配送写字楼那样耗时排队等电梯,加上街上车流人流下降,交通状况更好,骑手配送效率应该是大幅提升了。
以美团为例,尽管骑手减员,但《商业观察家》体验的几笔美团订单,也都还实现了1个小时左右时间的履约。
05
服务
有人欢喜也有人忧虑。
疫情放开阶段的社区市场,受影响最大的是服务性业态。
很多社区咖啡连锁关门了,因为大型社区的咖啡连锁做得都是大店,消费者进店会待上一两个小时去社交、休闲、商务等,但现在人们不愿意长时间共处一室增加感染机会了,戴口罩也没办法在公共场合悠闲地喝咖啡了。
餐饮生意也惨淡。感染阶段,人们害怕堂食。《商业观察家》看到,单价不高的低端餐饮客流表现是更好的,类似于菜市场中的小吃集合业态会有客流。客流主要是骑手及一些务工人员,很多居无定所,全天候工作,既没条件做饭,也没法点外卖,他们也是更大面积的阳性感染人群。
餐饮的惨淡从一些商品品类中也能反应,比如进口食材品类,疫情放开常理上被认为利好进口,因为对进口的管控放开了。但从目前市场阶段来看,进口品类的需求却很弱,有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进口是原料售卖为主,目标客户主要是餐饮、大型商超等B端客户,现在B端客户的需求很弱,市场两极化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