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强调: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强省会战略”。
今年在国家发改委公开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提到了要“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
其目的就是防止一些城市盲目扩张、各种资源高度集中于省会,一市独大进一步导致区域间不平衡。
(相关资料图)
相比较去年,文件中多了一条“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以此维护区域平衡发展,对撤县(市)改区的表述变更为“慎重从严”。
中国省域发展的逻辑、城镇化的方向正在发生改变,强省会发展模式迎来拐点。
如今,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成为新共识。
怎么理解呢?
通俗来讲,相当于“副班长”角色,在距离省会城市一定距离外,可以影响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城市,弥补省会及中心城市辐射不到的地方,相辅相成,协助带动全省发展。
主要考量:区域位置、交通、产业基础、政策扶持和经济实力等综合因素。
同时,国家加大相关扶持政策:
对相关省(区、市)省域副中心城市适当增加用地指标,赋予更多土地管理权限。
对示范区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城市更新改造和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
尤其是对于那些发展不均衡、区域协调程度还存在问题省份:比如东部以及中西部省份,有望借此获得进一步发展。
这在前年领导人在《求是》杂志刊发的《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文章中也有所提及:
“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6月,四川省曾在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5地建设三个省域经济副中心:
分别是:
有着科技城优势的绵阳,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
宜宾联手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
南充联手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
来源:搜狐城市
其实不只是四川,多省也在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推动,1个或多个省域副中心建设。
在此之前,今年3月,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到: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去年11月初,广西提出发挥柳州、桂林市优势,打造广西副中心城市。
其月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同年8月,湖南省选定岳阳市、衡阳市,在2025年基本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
……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6月,全国至少有14个省区明确,共计27个城市入选。
不过,每个省份、每个城市的发展路径、资源禀赋、人才储备千差万别。
有的非省会城市就是能够因为地理优势、政策等原因突飞猛进,超越省会城市,比如苏州、深圳、青岛。
只要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好,财政收入增长,就业机会增加,对于整个省的经济,对于普通老百姓,都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某些省份,资源、资金都比较有限,必须要集中起来去做一些项目,出一些政策。
而省会即便不是全省经济中心,但至少也是全省的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
最有优势成为一个省的高端人才集散中心,放在地位比较高的省会城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不少城市打造强省会吸引人才,也有利于整个省的经济实力提升。
总之,不管是强省会策略还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因省施策”是科学的、谨慎的、合理的方法,而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