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据《北京晚报》12月6日报道,近日,位于东南六环外的通州区漷县镇的24个农业产业园向周边居民提供了10万斤应急蔬菜,保障那些受临时封控影响的居民们也可以吃到新鲜、优质的蔬菜。北京晚报记者通过探访10万斤保供蔬菜的背后,揭秘了为什么能迅速送菜到家。

刘小朋是漷县镇24个产业园的其中一名经营者,他从晚上9点多接到镇农业农村办主任急需2万斤蔬菜的电话,到第二天下午1点多把菜送到群众家里,仅用不到16个小时,这都源自抗疫保供的责任感,以及北京自产蔬菜在紧急抗疫保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原来,刘小朋和其他产业园的经营者连夜组织人手,头戴探照灯,前往大鹏采摘,把还带着露珠的菜花、蘑菇、芥蓝、圆白菜、白萝卜、香芹装进篮子,第二天凌晨又组织人力分拣、装车,以往需要三天时间完成发货,这次仅用一个晚上,在大家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给受疫情影响的居民送去新鲜蔬菜,顺利完成蔬菜保障供应任务,彰显了产业园经营者们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疫情期间各种物资的流通速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从外地进京的新鲜蔬菜。于是这些农业园里的蔬菜凭着距离近的天然优势,基本上能够在当天、最晚第二天就送到群众家里,确保新鲜蔬菜不断供。

据了解,漷县镇24个产业园都是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园,主动承担了本轮疫情期间通州区漷县镇周边大部分群众的“菜篮子”问题,并可以在需要时供应北京其他城区。

漷县镇蔬菜保供的这个案例也应该给予我们启发,在防疫限制、雨雪影响等突发事件面前,北京本地自产蔬菜应该发挥应急补充的重要作用,兜底保障首都的“菜篮子”。

我们注意到,北京经历几次反复的疫情,特别是在进出京严格查验的情况下,总结出了如何在发挥新发地和其它区域蔬菜批发市场优势的同时,利用北京地区自产自销蔬菜瓜果的优势弥补外来运输暂缓空缺的办法。

北京的密云、怀柔、平谷、顺义、通州等郊区的种植基地就承担了守护兜底北京“菜篮子”的重要使命。特别是进入初冬季节,又到了囤积白菜、萝卜、大葱等蔬菜的时候。据悉,最近密云23家种植主体的蔬菜日产量约为10吨,大白菜存储量超过18吨,并协调商超市场全力保障市民物资供应。

在北京的农业加工厂里,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的新线蔬菜,再加上北京本地自产的蔬菜汇集、加工、打包后,进入北京各大市场的货架上,这样的蔬菜配比不仅能够丰富北京蔬菜品种品质,也能保障在抗疫期间,以及将要到来的元旦春节的蔬菜供应需求,甚至也能够平抑菜价,真正让老百姓得到获得感。

北京这种因地制宜建立保障蔬菜供应的体系,通过加大本地自产蔬菜的调配,进一步畅通了蔬菜渠道和应急网络,保障了受到疫情影响地区的生活必须品供应体系。群众利益无小事,在疫情吃紧的当下,更应该发挥调配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使首都“菜篮子”得到根本保障。(文/雪峰绅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