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听到不少家庭要对孩子进行精英教育,可是,举全家之力奋力托举的精英教育真的完美无缺吗?如果精英教育是一座隐藏着深渊的山,孩子和父母做好攀登的准备了吗?
或许,放下焦虑和执念,父母会更轻松,孩子一样会优秀。今天的这篇文章来自一位“人间清醒”的留徳妈妈“无才姐”,她写的这篇育儿故事,相信你读完后能有所启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无才姐”是我很欣赏的育儿领域作者,这是一位睿智、有趣又锐利的博主,幽默的文风,有深度的内容,她的文章读起来,总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受。
无才姐是一位资深的“留德华”,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看过她很多的文章,每一篇都很喜欢。她总能一边打诨插科,一边把事情说得透彻明白。在那些幽默段子之间,我看到了闪烁的睿智之光,看到了积极轻松的育儿态度,看到了挺契合内心的三观世界。
无才姐将在德国养娃的经验和生活写成一个个爆笑的段子,总结成一篇篇实用的干货,公众号里还有她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和犀利吐槽:
育儿
、
视界
、
生活
(点击可查看话题文章),当你感到烦躁、焦虑、挫败的时候,不妨用一杯下午茶的时间,看一看无才姐的爆笑故事,听一听无才姐的歪理邪说,来一场心灵的约会,邂逅美好与温情。
推荐你关注【女子无才便留德】,一起携手这位“才华有限”而“热情有余”的宝藏妈妈,用有趣的灵魂,抵御育儿路上的鸡飞狗跳;穿越众生喧哗,守护温暖与爱。
无才姐还为大家准备了她原创的儿童习惯养成宝典等独家资料,记得关注公众号“女子无才便留德”(wucai6de),回复“无才姐”领取!
作者:无才姐
公众号:女子无才便留德
大麦的朋友Dorothy要过13岁生日了,邀请大麦和另一个女生去她家过夜。
大麦非常兴奋,因为长这么大还没有在同学家过夜,这是第一次。
大麦也很苦恼,因为她实在不知道送Dorothy什么礼物,只好跑来问我。
我说这还不简单,你们青春美少女不都喜欢护肤品吗?最近你那些朋友过生日,送的不都是面膜护手霜那类?
大麦摇摇头说Dorothy不一样,她从来不用护肤品,也不爱漂亮,上次别人送她的面膜她都给她姐姐了。
我说你可以问问她喜欢什么,或者需要什么。
大麦耸耸肩说问过了,她说没什么特别喜欢或者特别需要的。
额,这是什么怪咖,我心里嘀咕。
换了别的孩子,几个月前就把愿望清单列好了,一个个的可有主意了。
最后大麦不知道从哪里找出一支笔和一个钥匙扣,装在礼品袋里。
我看了一眼觉得礼物不咋地,钥匙扣甚至有点丑,欲言又止,最终什么都没说。
转眼到了生日那天,我开车把大麦连同行李打包送去Dorothy家,然后又带小米到电影院去看她心心念念要看的《神奇动物学校》。
电影《神奇动物学校》剧照
离电影开场还有二十分钟,柜台前黑压压一片,买票的人都快排到门外去了。
我当机立断,打开手机网页在线订票。
谁知刚把信息填好准备付款,勾选的座位就没了,柜台在不停地和我抢票,眼看着好位置一个个秒没,急得我满头大汗,刷了半天才终于买到两张票。
这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大笑,三个女孩推门进来。
定睛一看,不就是大麦她们吗?
我知道她们今天要看电影,可没想到是在同一个电影院,看同一场电影。
这是什么迷惑操作?
三个小孩居然是坐巴士过来的,没有大人送,早知道刚才我顺路就把她们稍上了!
再一问,居然票还没买,我差点一口气背过去。
我们在这家电影院参加过很多次生日派对,被别人邀请过,也邀请过别人。
正常流程是提前一周买好票发出邀请,观影当天提前半小时吃蛋糕、领取预订的饮料和爆米花,然后毫无压力地坐进全场最好的位置。。。
可这。。。
我看了眼柜台前的长龙,急得差点就要帮她们把票给订了,不过最后还是忍住了在别人的生日刷存在感的冲动。
我提醒她们时间不多了,就带着小米上楼买饮料和爆米花,又排了很长的队,才赶在开映前五分钟坐到了座位上。
整场电影我看得心神不宁,真怕这几个孩子来不及买票把好好的生日给搞砸了。
还好,散场的时候终于又看到她们,据说是赶在最后一分钟进的场,吃的喝的都没买。
也。。。行吧。
讲真,我不太能想象请客看电影还不给吃喝,别说中国人觉得礼数不周,就是德国人恐怕也看不过去吧。
三个女孩倒是挺开心,叽叽喳喳地跑去吃晚餐了。
我拉住大麦问晚餐订座了没,告诉我订了,这才放下心来,带着小米打道回府。
到了八点左右,我收拾完毕躺在沙发上正要休息一会儿,手机响了!
大麦支支吾吾说她们点的东西好像有点多,Dorothy钱没带够,问我能不能给她们送点钱。
我问她点了多少钱的东西,告诉我差不多有四十欧。
我简直,昏倒。
在如今物价飞涨的德国,三个人吃顿快餐都不止四十欧啊朋友!
这位同学过生日请客,一顿饭竟然都没带够四十欧?
还是在看电影没吃没喝的情况下。。。
我十分无语,还有些恼火,看了一眼黑漆漆寒气逼人的窗外,一点也不想出门。
Dorothy的父母到底在搞什么?
女儿过生日,一点准备工作都不做的吗?
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是他们去送钱吗?
和我有什么关系?
可是考虑到大麦的面子,我还是强压下内心的不满,出门给她们送去了钱。
第二天中午我把大麦接了回来。
大麦兴致勃勃地说着昨晚三个女孩一起过夜的趣事,看起来开心极了。
我旁敲侧击,问她早饭吃了什么。
她说吃的是面包,Dorothy自己烤的面包。
“妈妈你知道吗?Dorothy竟然直接把手伸进烤箱里捏面包,看有没有烤好,太厉害了!她说她从小就这么干,不怕烫的!”大麦眼睛瞪得好大,就像是发现了新物种一样。
我皱起了眉头,因为自己就曾经因为没戴手套被烤箱严重烫伤过,再加上对昨天的事还耿耿于怀,不禁脱口而出:
她爸妈也太不靠谱了吧!这是什么奇葩父母啊!
大麦愣了一下,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道:
她爸妈。。。离婚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
大麦继续说:
Dorothy很小的时候,爸爸经常把家里的钱拿出去乱买lotto什么的,还骗她妈妈,所以她妈妈就离了婚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
为了省钱,她们搬过六次家。
她妈妈是个绘图员,经常要熬夜赶图,昨天我们在她家的时候,她妈妈一直都在自己的房间里工作,没时间招呼我们。
有时候她妈妈还要出差,Dorothy就一个人在家过夜。
我的心揪了起来。
一个人在家过夜!她昨天才刚满13岁。。。
“她不是还有个姐姐吗?”我突然想起来。
大麦喝了口水,接着说:
她姐姐考上大学了,在慕尼黑租房子住,只是偶尔坐火车回来。
“慕尼黑是全德国最贵的城市,这个学上得也不容易。”我若有所思。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去慕尼黑上学不是加重家里负担么?
大麦没看出我的疑问,自顾自说下去:
她姐姐可牛了!上学的钱,租房的钱,坐车的钱,全部都是自己挣的,从来不问家里要钱。
她们家也从来不出去度假,假期都在打工挣钱。
Dorothy这次过生日用的零花钱是之前攒了很久的。
上次她妈妈过生日,Dorothy和姐姐一起凑了六十欧买了个音箱送给她,也是攒了很久很久,不过Dorothy说特别值,这样妈妈工作的时候可以听到好听的音乐,就没有那么辛苦了。
我眼圈红了。
这么懂事的孩子,真是直戳老母亲的心窝子。
“Dorothy家条件不怎么好,她可能是我最穷的同学了。”大麦叹了口气,继续说:
她的房间只够放得下一张床,连个衣柜也没有;
她家也没有真正的床,只有床垫,就放在地上;
她们从来都不去面包房买面包,都是自己烤;
Dorothy连一件自己的衣服都没有,一直都穿妈妈和姐姐的;
她只有一套睡衣,裤子都已经短到腿肚子了,脏了就白天洗洗烘干,晚上接着穿。。。
说到这里,大麦突然提高了声调,眼里满是崇拜:
妈妈你知道吗?
Dorothy会做所有的家务,所有的!就没有她不会的!
她做的早餐超级好吃,她还会洗衣服,连她妈妈的衣服都是她洗!
我的心颤得厉害,眼泪就快涌出来了,只好别过头去,赶紧转移话题:
那她爸爸呢?会来看望她们吗?
大麦点点头,又摇摇头:
会来,但是很少,因为她爸爸在莱比锡,离这儿太远了。
而且她爸爸又结婚了,有个新太太。
来看望她们的时候,她爸爸总会带着新太太,两个人老是黏黏糊糊的,Dorothy说看了有点尴尬。。。
我在心底叹了口气,打算聊点轻松的:
你送给她的礼物,她喜欢吗?
大麦用力点点头:
她说笔太精美了,现在舍不得用,先收起来了。钥匙扣她立马就挂在了书包上,可喜欢呢!
辛亏我没送她护肤品,不然她肯定会给她姐姐的。
说到这里,大麦神秘地眨眨眼,告诉我:
——因为她姐姐谈恋爱了。
我心里一动,眼睛又开始发酸。
然后我想起了那个钥匙扣。
大麦有无数个钥匙扣,那只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个,甚至还有点丑。
第一次注意到Dorothy这个名字,是上学期一次数学考试后。
当时全班只有两个1分,一个是大麦,另一个就是Dorothy。
我非常惊讶,班里数学好的孩子我都很熟悉,就那么几个,并不包括她。
大麦神秘兮兮地告诉我,Dorothy整个假期都没出去玩,天天都在刷题。
我暗暗称奇,没想到德国竟然也有这么厉害的虎妈,更没想到德国竟然也有这么听话的孩子。
学校假期禁止布置作业,这是写进拜仁州教育法的,孩子们都知道。
别说德国孩子,就是中国孩子你想让他假期刷题也没有那么容易,分分钟怼死你。
大麦还告诉我,Dorothy刚进中学时数学很差,还考过不及格,后来报了补习班,每个星期五放了学就一个人去上。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学校就有免费补习班,自掏腰包去外面补习可一点都不符合德国人抠门的特点,想必是家境相当好吧?
如今才知道,补习班也许就是她们家最奢侈的消费了。
第一次见到Dorothy本人,是有一天小米身体不适,学校打电话让我去接。
这个脸上红扑扑、身上灰扑扑的小姑娘扛着小米所有的东西,书包、运动包、水和吃的,哼哧哼哧跟前跟后,直到把小米送上我的车,自己却错过了午餐时间。
我再三道谢,她只是憨憨地笑了笑就走了。
我跟大麦说,你这个同学怎么这么朴实,这年头这样的孩子可太稀罕了。
大麦笑着说是啊,妈妈你知道吗?Dorothy是我见过脾气最好的人,没有之一。
我说此话怎讲?
大麦说,反正就是很好,比小K好多了!
我大吃一惊。
小K和大麦从幼儿园起就是最好的朋友,现在也是同班同学,我对小K一直印象很好,觉得她温和有礼,家教不错。
小K的父亲是位成功的牙医,拥有自己的诊所,母亲就职于某世界五百强,也是女强人一枚,他们家境优渥,重视教育,把小K培养得相当优秀。
我还曾经专门写过一篇《
德国高知家庭是如何“鸡娃”的?
》,分享过他们的教育经验。
小K能有什么问题呢?
大麦皱了皱眉头,告诉我:
怎么说呢,小K是那种把自己当作世界中心的人,总要所有人都要围着她转、却很少为别人考虑。
比如,她要约我去她家玩,我有事说不行,她就会不依不饶,一天打十几个电话给我问我到底有什么事比她还重要,如果我不把那件事推了,她就会说我没把她当朋友;
再比如,要是我忘了带笔记本,想借她的看一下,她就会巴拉巴拉把我数落一大通,说我怎么会连这个都不记得,然后说不行,她的笔记本自己要用。
Dorothy就不会这样,她约我玩,我说有事,她说ok,然后就自己去玩了;
我问她借笔记本,她二话不说就会借给我。
后来,随着大麦越来越多地提到Dorothy,我对这个小姑娘的好感也越来越多。
也时常会猜测她的家庭是怎样的,怎么能培养出这么勤奋、淳朴又善解人意的孩子。
万万没想到,谜底竟然是单亲家庭,而且是如此辛苦度日的单亲家庭。
这种辛苦程度,说实话已经超出了我这么多年生活的经验范围。
要知道,在德国这种高福利国家你是很难见到真正意义上的穷人的。
很多领救济的人都住着大房子开着好车子,还有闲钱时不时去度个假。
从来不去度假,从来不去面包房,从来不买新衣服,家里没有床,连睡衣都只有一套。。。简直就像是,和我们生活的不是同一个德国。
Dorothy的妈妈到底是个怎样的女人啊!
宁可放弃轻松到手的福利、悠闲度日的生活,宁可交着高额的税款、过着极度拮据的日子,宁可没日没夜地画图、甚至牺牲陪伴女儿的时间,却一定要坚持一份薪水微薄的工作?
难道她不会算账吗?不知道无论从时间还是金钱上来说都是亏的吗?
不,我却觉得她是最聪明也是最强大的女人。
她的自强、独立,和对自己所热爱的事物的追求,已经为自己的两个女儿作出了最好的榜样;
她轻视物质却重视教育,家徒四壁却支持孩子补习,两个女儿都无比珍惜学习的机会,具有传说中强大的自驱力;
她用单薄的肩膀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赢得了女儿们由衷的爱和敬意,她们为她感到骄傲,丝毫不以自己贫寒的家境为耻;
她还宽厚大度,与前夫的新家庭始终保持良好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女儿们的心理健康。
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剧照
尽管作为一个刚满13岁的孩子,Dorothy为人处事还略显稚嫩,连自己的生日都差点搞砸,但她的学习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已经远远甩开同龄人一大截。
她不卑不亢,待人真诚,班里的同学都喜欢她。
还有她对妈妈和姐姐的体贴和爱,就问哪个父母看了不心动,不羡慕?
谁不想说,这样的孩子给我来一打吧!
自从小学分流后,被视作“大学直通车”的文理中学就成了德国中产的天下。
不是因为中产阶级的孩子就更聪明,而是在德国特定的国情下,蓝领阶层对高学历没什么执念,也不太愿意对教育进行太多投入。
所以上了中学之后,大麦同学的家庭状况普遍上了一个层次,父母是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白领、科研工作者的比例很高。
再看看身边的华人家庭,更是“鸡娃”的主力军,精英教育加强版的追随者。
那么,这些从小被精心培养的孩子情况如何呢?
和小K一样,某些问题正在渐渐显露出来。
所谓的精英教育,优势有多明显,自带的顽疾也有多刺眼。
首先,精英教育把孩子至于家庭的中心位置,“一切为了孩子”。
在一个比较健康的家庭结构中,通常是成人的自我发展优先于儿童的自我发展,夫妻关系优先于亲子关系。
而很多中产家庭恰恰相反,大人毫无节制地为孩子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和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整个家庭的日常活动都根据孩子的课外活动来安排,在补习班、兴趣班、比赛、演出的路上疲于奔命,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相比变得微不足道。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当然更容易掌握全面而强大的技能,获得竞争优势,将来也更有可能成为精英。
可是另一方面,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地球是围绕自己在转的,把别人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
他们很难学会体谅别人,也很难懂得感恩。
曾经认识一个从匈牙利来德国打工的护工,长期护理一位独居慕尼黑市中心的老太太。
老太太的别墅十年前就已经价值数百万欧元,几个子女都是律师,个个事业有成,人中龙凤。
可是,哪怕同住一城,这些子女也很少去探望自己的母亲,护工常常对我摇头叹息,说培养出这些孩子有什么用,现在就等着老人一死分家产了吧。
我对人性倒也不至于这么悲观,但对他们的行为一点也不意外。
当一个人从小就被明示暗示“你的学习最重要”的时候,那么长大了当然会觉得“我的事业最重要”,忙起来顾不上看望父母不是很正常吗?
父母一直都在为孩子作出让步和牺牲,就从来没有体现过自己很重要啊!
电影《天才少女》剧照
其次,精英教育推崇自由意志,强调自我发展,鼓励质疑权威。
这从保护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培养孩子自信和和独立思维上来说无疑是非常积极有效的。
既自信又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孩子当然更容易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和事业上的突破。
可是另一方面,这样的孩子也更容易狂妄自大,目无尊长,给教育带来巨大的难题。
《不平等的童年》的作者安妮特·拉鲁在深度考察了88个美国家庭的教育模式之后就曾经指出,中产阶级推行的精英教育会带来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就是孩子对成年人缺乏尊重。
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
一方面,他们面对医生老师这样的专业人士丝毫不会感到局促,可以落落大方地讨论问题,迅速获得更多知识;
可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轻易挑衅大人,根本不觉得大人有什么了不起的。
到了青春期,这样的挑衅简直要命。
因为他们第一个挑衅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其次是老师。
我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大麦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大人有多么傲慢无礼,在他们眼里老师都是蠢货,父母个个老土,只有自己最了不起。
相比起底层的孩子把自己尚能养家糊口的父母视作偶像,中产阶级身为社会精英的父母却很难赢得孩子的崇敬,这是件诡异又令人叹息的事。
亲子大战、离家出走这些青春期大戏频繁出现在中产阶级家庭,令精英教育的追随者们焦头烂额、措手不及。
第三,精英教育的本质是功利的。
不管你是否承认,在你把养育孩子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挂上钩的那一刻,教育就已经蒙上了功利主义的阴影。
能够开发智力的玩具是不是更好?能加分的兴趣班是不是更有用?主课是不是比副课重要?有时间刷刷题是不是比看闲书更有意义?
在我们带着孩子直奔“成功”的这条路上,已经做出了无数次选择,区分“有用的”和“没用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
孩子当然也会习得这种选择,无时无刻地判断什么对自己“有用”,什么对自己“没用”,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排序。
小时候,这种排序运用在学习中,长大了,这种排序也会自然运用到交友中、择偶中、生活的一切之中。
更可怕的是,精英教育不仅是功利的,还是排他的。
当“最好”、“第一”成为唯一的目标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干掉”其他人。
过度竞争让人情变得稀薄,亲情和友情都会成为牺牲品。
安妮特·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中就不无唏嘘地指出,中产家庭的孩子由于从小过度竞争,长大后兄弟姐妹之间感情淡漠,很少往来。
反而是底层的孩子们长大后关系亲密,住得也更靠近父母,大家庭虽有矛盾却也其乐融融。
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剧照
第四,精英教育容易悬浮于现实。
中产阶级物质优渥,他们的孩子从不用担心生存问题,精英教育自然也不包括生存教育这么“low”的东西。
有个德国朋友最近跟我抱怨能源价格飞涨,家里刚收到几千欧的水电暖气费补缴账单,将来每个月这方面的费用直接翻倍,可孩子丝毫不知节俭,每天回来就是泡澡,享受第一。
“对孩子来说电是哪里来的?插座里来的!”到了退休年纪还在拼命工作接私活的他摇头叹息,一筹莫展。
他的孩子就快考大学了,每天除了看书就是玩游戏,对未来毫无担忧。
有很多次,他都想把自己一身的动手本领交给儿子,以后一技傍身怎么也饿不着,可孩子根本看不上,连打个下手都不乐意。
我只能说,这太普遍了。
精英教育是奔着出人头地去的,对普通人的生活并不感兴趣,孩子之所以心比天高,是因为父母心比天高。
而互联网时代加剧了这种悬浮感。
大麦的同学个个都觉得自己前途不可限量,平时刷刷短视频,觉得一夜暴富可太容易了。
他们从小衣食无忧,无法感知父母的辛劳,更不用说主动帮父母分担什么。
像小K这样的孩子甚至连做家务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家里就有钟点工和保姆。
在这方面,私以为,华人家庭的孩子还要更危险一些。
因为中国人太习惯于在物质上克扣自己,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明明条件一般还要强行上马“精英教育”。
当孩子长大发现家底并没有那么厚实,以后还需要自己打拼的时候,先要经历一场“小姐身子丫鬟命”的幻灭。
老实说,这样培养出眼高手低的啃老巨婴的概率,要远比培养出精英的概率高得多。
也许有人要问,所以你是在反对精英教育吗?
不是的。
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存在弊端,有些弊端可以通过智慧去克服,而有些不能。
“人间清醒”杨幂曾经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原生家庭不好,你会缺少爱,原生家庭很好,你会缺少历练。
其实教育也是如此,既要有要还要且要,最终只会是失望和失落。
不如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保持和谐与平衡远比追求极端更为明智。
放下执念,也放下焦虑。
不是只有把孩子培养成颜宁马斯克,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Dorothy这样的孩子,一样可以抚慰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