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通11月25日消息(记者杨梦奎 通讯员卞小建 缪江萍)“空中有挂的,地面有剐的,地下有挖的……”每次提到汤灶村,第一书记康传广就会用这一句土话自豪地总结汤灶村的产业结构。空中挂的,就是小方柿和桃梨等瓜果飘香,地面剐的就是韭菜、韭黄、冬瓜、西瓜、香菜采收忙,地下挖的就是有山药、贝母、土豆拓宽村民致富“新渠道”。就这样,原本工业稀缺的汤灶村,如今瓜果蔬菜四季不断供,多产并进不断鼓起村民“钱袋子”。

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汤灶村现有耕地面积6412亩,其中3000亩种植韭菜,占比全镇韭菜种植50%。“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重在领头羊。”近年来,汤灶村坚持“党建引领、农业支撑、产业振兴”的工作思路,通过“支部前移、党员下沉、干群合力”等措施,整合土地资源,进行规模种植,以小韭菜引领大产业,将“金叶”牌韭黄商标打造成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全国知名品牌。

农技志愿者在田头宣传韭菜无公害种植技术(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深耕农业产业化 百姓增收得实惠

虽然广受好评的韭黄是汤灶村的一大特色,但在种植过程中,蝇蛆、灰霉病、疫病这“一虫两病”严重制约着韭黄无公害生产。曾经的一段时期,因为农药超标使韭黄生产一度陷入僵局,成千上万吨的韭黄进入了垃圾场。

教训面前汤灶人痛定思痛,支部成员与退休的农技员汤桂泉、庄稼医生康贻华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对症下药,通过动态监测、收集数据、反复实验,仅用一年时间就摸索总结出一套采用木棉菌、中生菌、枯草芽孢菌、多杀霉素等生物制剂防治韭菜“一虫两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使得近年来汤灶韭菜成为唯一在华东地区农贸市场检测中未发生一起农药超标的农产品,以高品质赢得市场口碑。

为凸显“金叶牌”韭黄品牌效应,汤灶村党支部趁热打铁组织村年轻干部利用直播带货、“短视频+农产品”等形式宣传、销售有正式“户口”的韭黄,原来每斤3元的韭黄在元旦飙升到每斤6元,村民卞必武说:“这个价格想都不敢想啊!”

党建引领担使命 凝心聚力谋新篇

“汤灶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村一品’韭黄种植专业村,韭黄种植也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产业,既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又撑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汤灶村党总支部书记卞小建说。

近年来,汤灶村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壮大强村富民产业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土地优势和品牌效应,探索发展“党支部+合作社+技术+电商”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成立“永红韭菜专业合作社”,集韭菜种植、养护、收购、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向群众提供栽培技术培训和“明白纸”种植技巧,拟高标准建设韭菜种植示范基地100亩,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打造“金叶牌”精品韭黄,实现线上线下营销“双驱”模式,引导农户不断更新市场意识、确保不与市场脱节,带领边民走上规模化、现代化种植增收之路。

为保障销售市场不脱节,在韭黄种植前,村委会将提前做好行情分析,指导基地分类种植适销对路、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韭黄品种,并派科技指导员加强生产指导管理;同时深挖“三韭”产业背后的人文故事,通过讲活历史故事、学活先进人物、用活特色资源,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有序推进韭黄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把韭黄变成“摇钱树”,既撑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又铺开了乡村振兴“致富路”。目前,汤灶村韭黄种植面积共2000多亩,第一季产量大约收成1200吨,产值高达1500多万元。

党员带动示范强 互帮互助创富路

“上海朝阳市场预定500斤!”“南京苏果超市需要650斤!”这是汤灶村第三党小组组长康四明的儿子建的农民经纪人微信群里传来的消息,康四明的儿子从事蔬菜贩运近十多年,充分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和人脉优势,与收购商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保障蔬菜产销通畅,坚定群众发展信心。

设立党员示范区是汤灶村特色之一,每两名党员挂联5~7户农户,分片划定责任区,带动责任区学技术、提本领、增收入,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由党员杭士德、汤国银负责的村民林祥和,家境贫寒、住房简陋,两名党员将自身的技术倾囊相授,依靠先进的技术长青韭、育韭苔,今年正月林祥和家的三亩田六个大棚青韭收入一万多元,韭苔收入一万多元,加上蒜苗,他有了近三万元的收入,现今他三个大棚菜豆已进入开花结荚期,预计他全年收入近10万,翻修破损房屋终于得偿所愿!

3组的村民汤兴存打电话给儿子:“村里的帮耕队已经帮我们收割了青韭菜,可省力了,你就安心工作吧!”由党员汤兴明、汤国银组建的帮耕队,积极为缺粮、缺钱、缺劳动力的农户收割、包装青韭菜,今年以来他的帮耕队已帮60多户农户解决了实际困难。只要有爱深耕广种,焦土之上,也满载着丰收希望的种子,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的农民经纪人都有了各自的服务队,如今全村有100多人,为蔬菜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基本满足了耕、种、收各环节所需,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