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通4月15日消息(记者王锡斐 见习记者王姝姝 通讯员唐艳云 高磊)61岁创业,凭借一颗颗最普通的小青菜做到了年收入近100万元,他是江苏南通如皋高新区的陈宽建。

一早,陈宽建、陆锦美夫妇一个忙着收集工人采摘分拣好的小青菜,并小心翼翼捂上一层又一层湿毛巾,一个忙着把装好筐的小青菜码放到货车里。今年已经64岁的陈宽建身穿一件起球的线衫,一说起小青菜,就像变了一个人,言语中既有农民的质朴,更有作为一个农场主的骄傲和自豪:“这里面文章大了。”

运输青菜(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在80个大棚中,有两个尤为特殊,陈宽建将它们称为实验棚。“市场上但凡有新品种推出来,我们都要买一些种子回来试种,如皋的土壤适不适合种,喜欢什么样的肥料,对哪些药水敏感,都需要一遍遍实验,才能总结出一套最优方案。”

“一句话,就是要用最少的肥料,最少的农药,种出最好的青菜。”陆锦美补充道,她指着实验棚里一大片1厘米高的小苗跟记者说,“这就是我们准备尝试的第8个新品种,虽然现在还小,但是已经能够大概看出,它的叶片要宽大很多。”陆锦美表示,如果新品种口感能满足市场要求,今年秋季将成为他们的主打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在短短三四年时间,他还无师自通地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农场企业化管理方式。

施肥有专门的施肥台账,除虫有专门的除虫台账,就连农场工人的用工都有统一的考勤表。“18个工人常年跟在你后面,心中没有一本账怎么行?什么时候用什么肥料,什么症状用什么药,如果没有效果怎么调整,都要心中有数,这就是管理。”陈宽建如是说。

台账(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与其他农场不同的是,陈宽建从来不用临时工,18名员工都是长年上工、准时打卡,跟工厂管理并无二致,每个人负责的任务也相对固定,“天天就是和菜打交道,缺什么肥,要用什么药,什么时候要放气,怎么可能不清楚?也只有这样,菜的质量才能确保可控。”

靠着创新意识和与质量意识,陈宽建夫妇的小青菜在市场上广受好评,“控制好成熟期和上市时间,确保每天一卡车、三百框,价格也能最大程度保证平稳。一个大棚一年的收入大概在12000元左右,总共80个大棚。”

推荐内容